教育研究: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

发布日期 : 2014-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临沂市兰山区教研室   王维审

 

在追求速效的社会里,教师成了一个极容易被别人矮化的称谓,也成了一种容易被自己简单化的职业。今天的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行走,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生活?这或许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深刻思考、认真回答的问题。

被误读了的教师职业

唐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叫韩愈,他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和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的人,凭着一篇文章就给教师的职业下了定义。也就由此,教师职业就被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层面上,其文化传承职能被无限强化。

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史学家叫班固,他在编撰《汉书·董仲舒传》时将专门从事园艺、花卉的劳动者称为“园丁”。五四运动以后,“园丁”被借喻为“小学教师”,当代又被扩喻为“教师”。也就由此,教师职业被定义在“匠”的层面上,其文化维护职能被无限渲染。

还是唐代,有一个著名诗人李商隐,他有一句名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知哪一天被人们引用在了教师身上。也就由此,教师职业一度被物化为春蚕和蜡烛,其文化内涵被弱化和限制,似乎教师职业是一种悲苦的行当,只需要舍得力气和精力,只需要无私奉献和慷慨付出的精神。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这个职业的定位一直被非教育领域影响,教师这个群体本身一直未能深度剖析教师职业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传统意识里,教师成了脱离学术研究和文化创新能力的“教书匠”,其职业实践一直停留在个人化的匠艺水平上,导致了教师职业生动性的匮乏与主动性的缺失。在今天,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书匠”变成富有创造性的研究者,从简单重复的经验型教师发展成为具有反思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和逆转的时代趋势。

我所理解的研究型教师

在我看来,研究型教师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家,也不是功成名就的“专家型教师”,而是教师的一种成长方式和成长过程,即以研究的心态、研究的手段、研究的方式从事教育实践的教师。一个研究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时一定不会简单粗暴,在教育生活中出现了困惑时一定不是逃避敷衍。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必定是借助自己真实的教育实际,以批判性思维处理问题,以创造性思维解决困惑,并通过不断总结、归纳和提升,形成自己的教育思考和理论,最终指导自己和他人的教育生活。

作为研究型教师,教育研究应该是教育生活的主要方式,其研究的内容自然就应该涉及教育的全部,总起来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研究学科知识,力求使自己成为本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的专家。这里所说的学科知识并非指学科教科书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这门学科完整的专业体系,既包括这门学科的基本常识、高端理论,又包括这门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要研究学生,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兴趣爱好,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模式和认知结构。三是要研究教育方法,力求使自己成为教书和育人的两面手。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这为教师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反思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工作,为教师职业增加学术味道和研究魅力。

教师生活方式的本源

如果你留心观察,每一个教师的QQ签名,时不时地会留下对教育无奈的叹息;进入任何一个教育论坛,谈论最多的是教育的琐碎和繁杂;问及教师的生活,除了累就是烦……在教师的世界里,弥漫着一种让人窒息的东西,那就是职业倦怠。为师之初的那些教育激情,经时间的冲刷,就会在简单重复与疲于应付中慢慢消失殆尽。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教育生活方式的本源,忘记了教师应有的那份研究之心。遇到问题,喜欢就问题解决问题,没有思考,不懂得举一反三,更没有归纳、提炼的意识。长期下去,今天遇到的问题明天依然是问题,问题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复杂,工作越来越单调,最终让麻烦堵住了教育的所有通道,教育走进了死胡同。

其实,教育是一种感性活动,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都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他们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时时都可能遇到鲜活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育研究的素材。如果我们具有研究的意识,当遇到教育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就事论事,而是展开细致、深刻的教育研究,利用已有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检验、反思和完善,摸索出一整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上升为理论,继而用理论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这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研究。也就是说,只有当教育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教师的成长才有可能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山东教育》201412月第5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