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护”学生的班主任

发布日期 : 2023-02-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世博城学校   王坤荣

“老师,你就是太护孩子了。”这是我在做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经常听到的家长对我说的一句话。“护”在我们的本地方言里,不只是“保护”“呵护”的意思,有的时候也指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偏向”,甚至也可以联系到“溺爱”“纵容”等等。所以在有些情况下,这个“护”字是有一些稍稍的贬义在里面的。但是我相信,当家长和我说出这个字的时候,不仅没有任何抱怨的贬义,还有一种打心眼里的认可。因为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一般是在我的帮助下,他们的亲子冲突得到缓解,学生的情绪与学习都在向好发展的时候 。所以,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是欣慰的。

作为一个从教30年的初中学段的班主任,面对一群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和中年焦虑的家长,面对他们在这个特殊阶段所出现的亲子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困惑,我因为“护学生”而被家长“批评”的事情时有发生。

就在上个月,因为疫情原因,学校的线下教学转为线上。一天,当我刚刚结束一节网课,在整理各种表格的时候,电话铃响了。接起来,传来的是一位家长气呼呼的语无伦次的声音。他说:“老师你快管管张明(化名)吧,我快被他气死了。不好好上网课,看手机被我发现了,说了说他,他还跟我犟嘴。这算个什么孩子,我看他的学习是白瞎了……”一大串都是负面评价的话。听得出来,这位家长真的是被气着了,想让我帮他“治治孩子”。我很理解家长的心情,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在家上网课,家长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本来焦躁的情绪更是火上浇油,亲子冲突不断发生。在这个时候,家长一般会想当然地把冲突的原因完全归到孩子身上。而我,更多是想听听孩子怎么说。

我耐心地听家长讲完,待他的情绪稍有平复。我说:“张明在吗?让他接个电话吧。”等了一会儿,张明接起了电话,但是不说话。我说:“张明在吗?我在这里,可以跟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那边又停顿了一小会儿,就听到张明带点哭腔的委屈的声音。他说其实是爸爸太暴躁了,网课的时候平板出了点故障,他刚拿起备用的手机,正好爸爸冲过来,夺下手机,劈头盖脸地一顿骂,根本不听解释,他也很生气,想辩解几句,结果爸爸就说他“反了”,还硬生生地给了一巴掌,手机也摔了。“他就是喝酒喝的。”说着,张明就委屈地哭起来。我一直耐心地听,并不插话。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耐心地听他讲完,比给他讲许多大道理强很多。平时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我也会特别注意这个方面。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要做他的思想工作,一定注意要“先做心情,再做事情”,先接纳学生的情绪,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理解、信任与尊重,他才会真诚地和你交流。

果然,当张明说完这些的时候,情绪也变得平静一些了。这时我才说:“你刚才说的我都听到了,老师也很理解你,那你觉得你现在想做点什么呢?”停了一会儿,他说:“我还得接着上课。”真的,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逆反”,有时候在一个学生的所谓“逆反”的背后,有一个你并不知道的真相,有一个委屈的学生的脆弱的自尊。我总觉得当亲子冲突升级到家长动手打孩子的时候,不管真实的原因是什么,相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就是很弱势的一方,是需要我们“护”一下的。在刚才讲的这个故事里,即使孩子拿起手机的原因并不完全像他说的一样,在孩子的爸爸情绪失控动手打孩子的时候,我也不想去追究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拿手机,而是选择先信任他、理解他。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理解与信任的孩子大多不会像家长想象的“不知悔改,越来越差,白瞎了”什么的。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反而会产生一种自我纠正的内驱力,他会自觉地去调整一下自己的行为。就像刚才说的张明同学,他会在充分倾诉以后,自觉地选择“先去上网课”了。

在张明表示要去上课之后,他的爸爸又接过电话,明显已经不像开始的时候情绪那么冲动,他说话的语气软下来,带着很明显的不好意思,也表示刚才做得有点过火了。于是我又耐心地跟他聊了聊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成长特点,以及平时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特别强调不能随便出手打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有发言权,告诉他,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所谓“逆反”和家长的鲁莽与专制也是分不开的,平时注意多和孩子平等对话,坚持说话的时候“四六分”的黄金法则,就是自己尽量多听,把60%的说话主动权交给孩子。当然,我之所以能够说出这些家庭教育知识,和自己平时的工作实践有关,也是和近五年来在山东省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与成长分不开的。

听我聊完这些,张明的爸爸一边表示我说得确实有道理,一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老师,你看看,我这想给你打电话让你帮我治治孩子,可你却光护着他,给我上了一课。”我听得出来,他语气中有对自己行为的歉疚,也有对我的认可。我笑着说:“对呀,孩子该护着就得护着。”

李希贵老师说:“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我想,总是“护孩子”也是这个道理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爱与宽容,坚持理解、信任与尊重,尽己所能去“护”住孩子脆弱的自尊,“护”住他们宝贵的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更“护”住他们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最美好的爱与期待。

 

 

 

(《山东教育》2023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