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讨好的面具 做回真实的自己
发布日期 : 2023-02-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 曲艺宁
两小时的家长会结束,我收拾好东西正要回家,小楠的表姐叫住了我。看她欲言又止的样子,我猜测她应该是有话要对我说,待所有家长离开后,我示意她随我来到操场。昏暗的灯光下,小楠表姐脸上的表情愈发凝重。“老师,楠这孩子太可怜了,恳请您一定帮帮她……”她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连忙递上手帕纸,耐心地听她诉说。
“楠的情况,您是知道的,她的妈妈患有胃癌,发现时已是晚期。她爸爸很早就抛下她们母女俩离开了,楠几乎是我一手带大的。尽管我们一直善待于她,但我能感觉到,被爸爸无情地抛弃,对楠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她的内心仍然极度缺乏安全感,总是害怕再次被抛弃。一直以来,她在我家时时察言观色,处处小心翼翼,总是刻意讨好我们,从不肯给我们添麻烦,家里的家务她也总是抢着做,懂事得让人心疼。我不希望孩子如此卑微地生活,想帮她改变现状,但是我又无从着手,希望曲老师您能帮帮我!”
听着小楠表姐的叙述,我不禁回想起与小楠相识两个多月来的点点滴滴。我对小楠的第一印象便是她特别“懂事”。当其他同学与小楠发生争执时,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过错,为了不引起冲突,她总是先向对方道歉;有时即使别的同学对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小楠也从不拒绝。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小楠的同桌很喜欢小楠的笔袋,小楠二话不说就送给了同桌,尽管她自己同样很喜爱这个笔袋。诸如帮其他同学打扫卫生、代买东西之类的事,小楠更是有求必应。我原以为她本就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现在看来,她所有看似无私举动的背后,却是饱含委屈而又充满期待的内心。她拼命迎合他人,不过是期待获得同学的认可与友谊,可现实却很快就让小楠失望和退缩。没多久,小楠就由“乐此不疲”的“应声虫”变成了自我封闭的“独行客”。现在我终于明白,小楠所有行为的背后,凸显的是她缺乏爱与安全感的家庭造就的“讨好型人格”,即把对自我的认识和价值,建立在别人身上。这种人格的直接后果,就是会忽视自己的需求,过分迎合他人,甚至导致自己情绪压抑,阻碍自我的成长。想到这里,我当即表态,一定努力帮助小楠建立正确的人格观念,让她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考虑到小楠的内心比较敏感脆弱,所以我并未当面询问她前后反差行为的原因,而是通过侧面了解以及与小楠笔谈的方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小楠无意间听到同宿舍同学背后的谈话。大意是她们认为小楠像个“便利贴”女孩,无论提什么要求都有求必应。即便如此,她们对她处处“献殷勤”的行为并不认可与感激,甚至有些轻视,更是拒绝让小楠融入她们的小群体。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小楠的心,因此小楠才有了后来的自我封闭的表现。针对小楠的情况,我决定从内在与外在两个维度入手,给出了以下建议。
内在层面,我为小楠提供了这样一份行动计划。
一是修正偏差,树立正确认知。我找来纸笔,让小楠先做正念练习,尝试列出自己曾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讨好别人。讨好别人时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如何?最终的结果又是怎样的?通过这些记录,以沉浸式想象的方式让她反复体验当时的焦虑、愤怒、委屈等负面情绪,帮助小楠在以后碰到相似情境时,给自己一个警示,进而作出理性的选择。
二是关注自身,设置明晰边界。我着力引导小楠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即在遇到事情或问题前,先扪心自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别人需要什么。一开始,这样的角色转变让小楠很是为难。因此,我鼓励小楠从一些小事做起,尝试去做一件自己想做,但之前害怕别人不喜欢的事情,比如换个发型,穿一件短裙等,但前提是这件事是自己真正想做的。除了关注自我感受,我还帮助小楠学会设置明晰的自我边界,当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请求时,不能放弃自己的边界,委曲求全。为了帮助小楠降低内心的愧疚感,我为她设置了预演反应模式,并现场实践,提前设想会出现讨好的场景,提供应对模板,实战演练,让小楠逐渐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拒绝。
三是持续努力,提升自我价值。如何把他人的评价与社会赞许转化为内心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是改变讨好型行为的核心。我经过对小楠的观察,发现她十分内秀,不仅有出众的绘画天赋,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因此我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她参加手抄报和书写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后我又及时予以肯定,形成积极的正向反馈,持续提升小楠的自我价值感。当自我内心逐渐成长起来,不再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获得成就感,自己也能寻找到目标和动力时,讨好的过程会逐渐改善,即使以后助人,也会懂得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去面对。
外在层面,就小楠家庭的现状而言,改变其原生家庭氛围和环境不太实际。因此,我主要为小楠表姐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情感联结,给予小楠更多安全感。家人对孩子的关注度越高,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肯定就越强,内心就会愈加自信。所以在这个“重组”家庭中,表姐应该多多关注小楠的情绪,营造充足的安全感,无论她受到什么委屈或者不平等对待,都会有一个人能够及时回应、共情她的情绪,让她拥有一个安全的、可供释放的环境。只有让她充分体验到“我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别人需要尊重我的感受”,她才不会压抑自己的感受转而去取悦和服从他人。
二是给予小楠更多自我表达和自主选择的机会。讨好型人格的人总会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他人,他们习惯被要求和命令,而忽略自己的内心感受。让小楠去选择,就是让她正视自己的内心需求,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在给小楠买衣服时,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内,让她自己选择衣服的款式和颜色;在家庭聚餐时,让小楠选择几个自己喜欢吃的菜,而不是顺从其他人的口味。多给小楠参与生活体验和表达自我的机会,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她安排妥当。有选择的人生,才能让孩子更多地掌握主动权。
三是“看见”小楠的努力和进步,帮助小楠找到自己缺失的价值感。不幸的原生家庭是导致小楠形成“无价值感”认知的直接根源。缺失了父母的爱与支持、家人的陪伴与鼓励这些滋养心灵的养分,更使得小楠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极度匮乏。因此,我建议小楠的表姐,一定要善于观察,随时捕捉小楠的点滴进步,用赞美、鼓励的方式,每周至少三次充满细节地告诉小楠:你认真学习的样子非常可爱,你主动帮助家人做家务,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孩子……这里的“看见”,重点一定是把关注点放在孩子做的事情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上,而不是倾向于事情的结果或者对此的评价,用“你很努力、很认真、很有毅力”等这样具体生动的过程取向的表扬代替“你真棒、真厉害、真聪明”这样个人判断取向的表扬,帮助小楠提升自我价值感,享受自我满足感,进而引导她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奋发向上的自驱力。
最后,除了注重家庭氛围,还需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出于对小楠自尊心的保护,我选择了以点带面的形式,通过召开几次班委扩大会,把班干部、舍长、小组长等与小楠有交集的学生召集在一起,向她们说明了小楠的具体情况。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全方位帮助小楠,通过小组合作、学友结对等方式,制订详细帮扶计划,让小楠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找回失去的信心和勇气。此外,我还利用晨会、班会进行侧面教育,让学生们交流交友的标准,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和看待他人。
小楠生日的前一天,我买了一本《被讨厌的勇气》作为礼物送给她。在书的扉页上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真正欣赏你的人,欣赏的永远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活着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成为自己。请记住,你永远有说‘不’的勇气。”我深知,想要帮助小楠彻底摆脱讨好型人格是一个长期繁复的工程,绝非一蹴而就。但我更愿意相信坚持的力量,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楠能够亲手摘下讨好的面具,打好人生的底色,学会好好爱自己。
(《山东教育》2023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