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发布日期 : 2010-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日照市教研室 李清季


  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从事教师职业时基于需要获得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能力得以提升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力量和前提条件。然而,现实中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职业倦怠,有的教师感到压力过大,还有的教师存有焦虑、烦躁、抑郁、心理失衡等不良情绪。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度期待,国民日益增长的求学需要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极个别教师的师德师风被质疑等等现象的存在,使得一些人在各种场合、各种媒体上攻击甚至大骂教师,以发泄对教育的不满,教师群体成了“不满意教育”的替罪羊,导致教师职业群体信任与尊重危机。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值过于理想化,如燃烧的蜡烛、吐丝的春蚕、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等,教师一度扮演了“圣人”的崇高角色。在传统文化的桎梏下,人们一旦发现教师有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的言行举止,便会极其苛刻地对教师大加指责,毫不掩饰地表达对教师的不满和失望。德性的期望和制度的约束使教师生活在各种规范之中,教师不知不觉地成了外部规范和期待的奴仆。当前,中小学教师正当权益遭受侵犯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教师职业已成为一个风险职业,每天都要与那么多的孩子打交道,随时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事情,教师不仅身体劳累更是“心”累。对此,社会应该还教师一个合理的担当和期望,尊重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不仅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条件。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直接体现,不仅决定着教师群体能否获得来自社会的积极评价,而且决定着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教师对职业的自我评价。工资待遇是教师社会地位绕不过去的话题,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现象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才能使教师感觉到从事这一职业是光荣的,才会在内心建立起对这一职业的高度认同感,并激发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学校环境因素


  1.学校制度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发展的人本指标,也是学校发展的目标之一。构建和谐的学校制度文化是教师体验职业幸福感的基础。宽严适度的柔性化管理措施、完善的学校民主制度和领导勤勉亲民的工作作风对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坚持校务公开,落实好教代会制度并使其“常态化”,提高教师对校务的知晓程度与参与程度,例如研究学校重大问题或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可吸收教师代表列席或参与校长办公会议,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制度建设上,让制度形成的复杂过程成为教师参与的生动过程,使教师成为制度制订和执行的统一主体,从而更大程度上使对制度的认可和执行富有源于教师发生内心的高度自觉性。


  教师的幸福感还来自学校的充分信任与激励。教师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守护者,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核心是精神的自由、职业的自由和学术的自由,知识自由了就会形成思想,学习自由了就会成为学术。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了解每个教师的个性,因势利导,发挥其特长,努力给予专业自主权。学校要为教师的业务发展、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提供可能的和应有的帮助与指导,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崭露头角、尝试成功的机会。努力通过“三工程”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即用“温暖工程”为教师减压,用“形象工程”增强教师归属感,用“名师工程”满足教师发展需要,让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中得以实现。学校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的场所,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学校要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学校管理中的“教师第一”,才有教师心目中的“学生第一”。因此,学校应既支持教师的工作,又关心教师的生活,为教师提供足够的“精神福利”,组织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在丰富教师生活、活跃教师身心中促进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互信,提升教师的职业愉悦感。


  2.教学条件


  当前,部分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设施落后,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的职业幸福受到教学条件和职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学校的声誉,如果一个教师所在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美誉度比较高,他就会有更多的职业自豪感,对于所归属的团队有更高的认同。改造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对于提高那些薄弱学校教师的幸福指数非常必要。其次是生源素质,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教育过程中的感受,包括学生有没有良好知识经验的背景,有没有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再次是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物质条件,能够满足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满足教师的专业自主之所求,有助于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形成。


  3.劳动强度


  健康的体魄是教师享受幸福的基石,是实现理想目标的保证。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能力;既要关心课堂上的学生,又要留意生活中的学生,甚至一些本应由家长行使的监护责任也成了教师的事情。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强大的升学压力,压倒一切的安全责任,还有充当“代理妈妈”的角色,导致教师身心疲惫,何谈职业幸福之感。因此,在人们关注学生“减负”的同时,教师同样需要“减负”。


  杭州某中学以“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排名第一的最让老师们感到快乐的居然是休息,后面才是经济收入、学生取得好成绩和得到领导表扬等等。教师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受害者,农村规模小的学校教师兼课过多,城区办学水平高的学校班额过大,教师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教师比例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以牺牲教师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来体现对教育的奉献,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的。鼓励教师带病工作、超负荷运转,是对教师、学生乃至国家教育事业不负责任。相反,让教师充分地享受节假日、双休日,并定期进行查体、组织文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4.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职业幸福感的重要保证。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应当有领导的关怀、同伴的互助、公正的评价、社会的认可等。由于教师与外界交往机会少,视野欠开阔,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矜持、自尊和清高,造成了不应有的人际障碍。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等人的交往是教师职业的常态,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时时面对的现实。幸福,不仅是个人的追求与享受,也是人与人之间“分享”的一种体验,教师不仅要善于与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而且要善于和领导、同事、学生家长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从多方面汲取教育的智慧和真情。


  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同事间的团结、合作、信任程度是教师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来自同事的支持比来自行政方面的支持更能有效缓解教师的压力。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幸福的起点,如果同事间关系融洽,彼此都能坦诚布公,办公室里经常能传出欢声笑语,职业幸福感定能油然而生。同事既是工作伙伴,有时又是竞争对手,无论自己再怎么优秀都有可能遇到强劲的对手,学历、资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格和本领。对待同事要不拘小节、学会宽容、以诚相待、以德服人,牢记“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和季羡林大师的名言“真话不全讲,假话全不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宽容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学会宽容是一种美德,如果这种宽容发自内心,就是一种博大,在这种博大的阳光照耀下,任何种子都会萌发生机。


  5.认可度和安全感


  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荣誉莫过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社会的肯定和尊重。近几年,在国家“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职业声望不断提升,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其他行业人员,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职业身份有一种自觉的认可度,奠定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一个社会基础。


  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的推行,“狼来了”的呼声越来越高,“竞争上岗”导致“唯恐下岗”成为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明显高于社会期望及课程改革带来的压力。目前学校盛行的末位淘汰制,其实是一个欠科学的做法,因为你单纯地按照这种线性的排队,总会有人排在最后。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为教师确立起一个职业的基本标准,即职业基准,只要老师达到了职业的基本要求,他就应该享有职业安全。


三、教师个人因素


  1.职业认同感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是享受职业幸福的心理基础。职业认同就是指从内心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当前,教师职业在获得较高社会认可度的同时,却面临着教师自身认同感日益降低这个现实问题。这种现象不但从根本上抑制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而且直接影响到教育大业的健康发展。调查研究表明:“谋生手段”作为教师职业观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失缺的内部根源,“生活方式”成为教师职业观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真正来源,职业理想的实现所带给教师的幸福体验是物质刺激无法代替的。教师只有从心底里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把学生的成功作为自己的成就,教师每天的工作才不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再是牺牲而是享受,工作尽管很苦、很累,但“累并快乐着”。如一次学生矛盾的化解,一个后进生的转化,一次活动取得的优异成绩,还有学生脸上那真挚的笑容等等,教师能从中享受与学生一同成长的快乐。这也说明,幸福的更深层含义是苦尽甘来的充实,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桃李满天下是教师幸福的源泉,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


  愉悦心境是有效的教育资源,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内动力。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人快乐的程度多半是自己决定的。”教师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安抚自己、学会调适自我,“知足常乐”是人生最实用的哲理。善于从自己的职业优势中寻找人生乐趣,放弃不必要的攀比之心和功利之心,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职业而欣慰。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底线,保留心中那份来自职业的神圣感,让快乐伴随你的每一天,让教育的梦想常留心间,你的心就会感到从未有过的释然与轻松。


  2.专业化水平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全体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自身必须既要有“德”还要有“术”。幸福不是消极的等待,必须走专业发展之路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如果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较高,在工作中不但能愉快胜任,而且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他就更能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否则,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如履薄冰、沮丧焦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师生情感交流的状态和能否基于教学成就产生幸福体验,离开教学过程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不存在的。教师只有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才能从容不迫地行走在通往教室的路上。当专业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人有思想,才有魅力,才能赢得领导的赏识、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


  课堂是教师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享受、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的焦虑和烦恼,教学的过程也是充实、提高、完善自我的过程。沉闷、枯燥、乏味的课堂不仅对学生是一种摧残,对教师也是一种折磨。教师的专业发展越充分,构建幸福课堂的能力就越强,享受课堂的体验就越深刻。在幸福的课堂里,师生共同进行知识意义和人生意义的建构,教学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幸福旅程。


  3.生活状况


  教师的幸福感来自于家庭和谐,生活无忧,身心健康,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首先,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教师幸福的保障。一个幸福的教师身上必然拥有亲情、友情和爱情。教师要树立为家庭的幸福付出自己一份责任的意识,孝敬父母、关心家人、呵护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其次,高雅的生活情趣是获取幸福感的不竭之源。如看看书、练练字、拉拉琴、打打球、养养花、听听音乐等,利用休息日放松身心,到大自然中去,充分享受休息、娱乐的权利。但要注意,低级趣味的生活方式不属于幸福感的范畴,暂时的快乐是不会持久的,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前提,道德以幸福为归宿。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必备素质。再次,稳定的经济收入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物质基础。人只有在其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生存,才能有幸福可言。教师合理需要的满足是教师幸福的基础和起点,一个经常为个人和家庭生活担忧的教师其体验职业幸福的能力必然是有限的。因此,逐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解除后顾之忧,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条件。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没有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不会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把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征,探寻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体验能力,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教育》2010年5月第1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