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贴近生活
发布日期 : 2019-12-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栖霞市庄园中学 战翠娥
学生毕业二十年后大聚会,邀请了部分任课教师。当年,我教他们语文,有幸多年后再叙师生情。这是我教的第八届学生,论年龄,他们即将踏入不惑。岁月的打磨,让他们愈发成熟、老练,有担当。
聚餐气氛热烈。话题自然离不了往昔的点点滴滴。大家轮流发言,激情洋溢,还带着些许小激动。语文课代表谈及我的第一堂开门课。她回忆起那堂课,我紧紧围绕“笏”字展开,层层铺垫,对他们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思想教育,受益颇多。真佩服她的记忆力和即席煽情的表达口才。她绘声绘色的描述,引起了共鸣,全班都随声附和,大家的思路好像又被她拉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那堂课。
看来那堂入门课,的确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说实话,那堂课并不是刻意而为,实在是率性的现身说法。
那么,那堂课上,我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知识呢?其实,我讲的是自己的一段真实生活经历。
那是20世纪80年代。我还在高中求学,由于距县城太过遥远,不得已借住在表哥家。表哥是一名帅气的人民警察,为人豪爽,讲义气,经常爱在家里宴请同事,特有人缘。
记得某天晚上,他又跟几个铁哥们一起小聚,适逢夏天闷热喝啤酒,啤酒名字叫“十笏园”。酒过三巡,表哥突然拿起一个空酒瓶子,用筷子在“笏”字上反复画圈圈,大家心领神会,知道他的“文化测试”环节又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但这些铁哥们儿面面相觑,居然没人能读出“笏”字音,更不用奢想说文解字了。这时,大家才进一步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真正含义。就在他们绞尽脑汁、几近绝望的时候,我适时出手,三言两语便替在座的各位化解了危机。我是学文科的,这点历史知识还对付得了。谁知我的照本宣科,竟让大家刮目相看,还换来了一片称赞声,表哥更是兴奋异常,那可是赢足了面子的事情。只见他用筷子敲着桌子,郑重宣布,就凭这一点,他这小表弟也能考上名牌大学。这让我信心大增,也让我第一次在大人面前领教了知识的力量!
讲罢故事,我依案挖掘,借题发挥,鞭辟入里,步步为营,化复杂为浅显,化抽象为生动。整堂课我没有讲解烦琐的语文知识,而是紧紧围绕“知识要生活化才有旺盛生命力”这一主题,让学生明白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即知识、知识要反过来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聚餐结束,我借助日记,及时开展了“回头看”活动,这是我一直保留至今的“传统项目”。通过记忆梳理,我惊讶地发现,全班学生毕业后,最让他们难以忘记的竟然都不是任课教师讲解的哪一部分知识,而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个个小插曲、一页页小片段;场景转换可以不同,爱的情感却极其相似,这里有欢乐,也有伤悲,但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最感人的现实生活,甚至是能够影响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生活。
看来,岁月悠悠,多少年以后,学生们记住的不再是每堂课零敲碎打的具体知识,而是一个个与现实生活高度融合的感人场景。那才是教育过程高质量的承载,那才是他们成长中最有意义的记录。
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那么剩下的东西还有什么呢?是超前的教育思想,还是创新的教育艺术?这些也许都是!但最根本的应当养成为生活而学习知识的基本理念,并终生为之付出具体行动。
由此,我联想到了当下的教育。应当说,中小学教材在经历了多次修订后,越来越科学化和生活化。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陈旧,好多老师的思想和行为,依然自觉和不自觉地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为考试而教学者大有人在,为分数而打拼大有市场。君不见,作文课上,许多老师依然习惯于纸上谈兵,喜欢滔滔不绝大谈特谈所谓的写作秘籍,却不屑或不愿让学生在具体生活场景中加以体验,学生只能在无源之水的冥思苦想中机械应付。更有甚者,拿现成作文资料改头换面,有的干脆照抄不误,那种来自真实生活情感体验的佳作简直寥若晨星。道德与法治老师惯于勾勾画画,让学生背条条框框,至于课本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讨论环节和推论过程,一概省略,反正考题也体现不出来,先背过转化记忆即可。部分理科教师就连学生应该亲自动手的实验操作,也都变成了口头上比划比划,致使耗资巨大的各种实验室常年成了摆设。实事求是讲,这些来自生活高度概括的理性知识,最应当通过具体操作还原本真生活。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理性知识,也懂得了如何通过实践转化为生活本源。但由于嫌麻烦,再加上有些实验还带有一定危险性,于是,有的教师便不负责任地打着擦边球。更何况,只要学生脑子灵活,只要肯下功夫,死记硬背照样能拿高分。于是乎,来自生活的有生命的丰富知识,硬是被传授成了投机取巧、机械重复甚至面目可憎的教条要点,到最后幻化成了学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目前,学生学无动力甚至普遍厌学,根源之一就在于此。笔者曾对所服务的农村中学初一级部作过认真调查,借用数据来统计热爱学习同学的比例。很遗憾,骨子里热爱学习的,全级部竟然没有一个举手的。那可是近百人的级部啊,就连级部冠亚军也回应道,学习是没办法的事情,可谓无奈之举!这岂不是学校教育的悲哀?
为师者要确立为学生未来三十年甚至一生奠基的教育思想,决不能急功近利,患近视眼。那么,真正办法只有一个,为生活而教知识,一定要千方百计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动态化、生动化,特别要生活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将知识生活化,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唯如此,学生才会有十足的前行动力,探索得其乐无穷。因为这是生活的需要,这是生命的必需。但愿“十笏园教育”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生命教育的思考。
(《山东教育》2019年11月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