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很重要

发布日期 : 2019-09-1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东省寿光市教育局   刘云龙   刘新龙

在西方,学校原意就是“闲暇”。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闲暇”一词,是“空闲”“悠闲自得”之意。也就是说,作为学校,应该创设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让生活其中的师生“有闲”又“会闲”,才能让师生与生命的贵族握手言欢。因此,今天提笔“闲暇很重要”,意在提醒大家把“有闲”当成是对生命的奖励和激励。

有人说,“闲暇出智慧”。世界的思想智慧,是有闲阶层创造出来的。牛顿要是不能够及时离开那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去剑桥大学过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是不可能发现那么多的物理定律与数学公式的。爱因斯坦也说,“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同样传递出“闲暇出智慧”信号。世界的每一次变化,都是有如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悠闲之士研究出了新的东西才会有真正的变化。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非常注重“忙里偷闲”,充分利用在飞机、火车、汽车、自行车上,特别是步行时等时间“边角废料”,开动脑筋,思考人生和学问。我想,学校既然以“培养创新力”为己任,就必须想方设法营造这样一种“闲暇”氛围,真正如戏剧家萧伯纳所言,“能够让师生‘自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是最佳生存状态。然而,在功利喧嚣盛行的当下,这样有闲的品质生活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以至于让我们忘记了出发时的理由,甚或成了玩物丧志的打发时间者。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着意营造学校闲暇氛围。目前,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大谈大搞“自主办学”“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最终归宿也必然是回到营造学校“闲暇氛围”上来,让学校成为有闲、会闲的“自由人”。然而,纵观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很多地方不是把学校当成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能够自主发展的“成人”,而是始终认为它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管理得琐碎而具体。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必然造成学校管理的被动应付和唯上主义,很难做到“以生为本”。问题是全国层面上的,很多文章也披露过,我们当要引以为戒。近年来,市局充分认识到这种现状,大刀阔斧整合了督导评估细则,对一些无关痛痒的检查事项能删即删,对科室交叉会议能合则合、能并则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基层负担。我想,市局之所以这样做,为的就是能让校长安心办学校。一个优秀管理者,也应该有一份责任担当和定力,敢于拒绝无关紧要的“政令”,保持校园自由个性,不断寻找学校可持续增长点。毕竟,很多事情,该怎么做,只有各学校自己最清楚,靠通知、检查控制学校,只会遏制学校的活力。当年,坊子区教育局简政放权后,恰逢潍坊市参评人居环境奖,要求学校组织学生上街宣传,但时任前宁小学校长刘剑锋婉拒。他说:“我们不是为领导办学校,而是为了学生。”说实话,很佩服刘校长这样的果敢和魄力,也恰恰如此,坊子区前宁小学各项改革搞得红红火火,师生幸福指数大大提升。今年春天,有幸接触了青岛49中校长刘文波,他也是看淡上级行政排名,从学校实际出发,给学校准确定位,潜下心来抓管理,从而催生了新气象、新风貌。《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我想,作为教育管理者,只有删繁就简、正本清源,变“管理”为“服务”,不断研究教育规律和常识,才能以“无为”姿态换取一方幸福教育的“风生水起”。当然,给校园闲暇时间,单纯靠校长的能力是没法完成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想,只有当学校有自主发展的空间时,教师、学生才能自由呼吸。

众所周知,“学校发展,教师为本”。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塑造幸福的学生;只有快乐的教师,才能塑造快乐的学生。学校本是唤醒学生内在人生追求的所在,担负着如此重任的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反省自己的生存状态,切忌让心灵蒙上疲倦的灰尘。一位原本整天忙碌的名人病中闲暇到一个朋友家做客。一进门,他就感叹对方家里的桂花很香。主人说,以前庭院桂花也是这样。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以前每次来去匆匆,脑子里都是工作,只是因为现在闲了下来,他才能在朋友家中第一次闻到桂花香。我想,类似于这样的教师大有人在,你说还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师引导到教育科研上来,才能让教师体验到幸福感。因此,希望学校管理者要懂得“给教师瘦身”,多创造些闲暇“兴奋点”,让教师从有规律的、无意义的简单工作循环中摆脱出来,不苟且、不应付、不模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做与世界呼吸吐纳的接口。近年来,为破解职业倦怠,提升教师工作品质,市局引领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大力开展“好书漂流活动”,聘请任小艾等专家来做讲座,教师精神状态为之一新。然而,还有不少教师以“忙”为托词,不去读书学习。实际上,读书看报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只有读教育名著,涉猎前卫教育思想,博采众长、内化吸收、融合提炼,才能事半功倍。也只有此,才能赢得更充分的闲暇时间,才能更有自信地做自己生活的主人。2009年,当我有了丰厚教育理论储备后,不带任何名利观念重新登上了三尺讲台,班级管理游刃有余。短短四个月时间,便与学生建立了密切联系,写下了几十篇教育随笔。当我离去时,两个班学生哭哭啼啼,围着我久久不散,让我切身体验到“工作着就是一种美丽”的真谛。游泳健将孙杨基本上每天都泡在泳池之中,只是因为投身于真心热爱的事业,即使忙碌也是愉快的,就如同在闲暇时光中一样悠闲自在。达尔文跟随船队出海,整天忙碌着观察各种动物,然而他的心是闲暇的,他能够很早起床观察海上的生物,船靠岸时他也要下船到当地去观察动植物的特征。由此可见,只有真正投入的人,才能够“忙里偷闲”,体验到职业的尊严和自身价值。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师,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灵幸福品级,时刻去追寻教育幸福的味道!

学校的存在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然而,“创新思维”只会在闲暇时候产生,不会在枷锁下形成。作为教师,只需守住“悬崖”底线,创造条件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想,培养符合自己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个性。《论语》中描述,孔子和弟子们“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意是: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看上去颇有点优哉游哉的闲情逸致,其实这才是诞生孔门七十二贤的空气和土壤。在第56号教室,雷夫老师也以独特的魅力使学生们自愿每天早晨6点半到校,一直待到下午五六点回家;即便在节假日,学生们也来学校,跟随他一起阅读、算术、表演莎士比亚戏剧、一起去旅游。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头。他和学生们带着画画的本子,来到牧场、清晨的校园……观察蝴蝶飞舞、蜜蜂歌唱、牛群洗澡、露珠滚动,使识字成为生活中鲜艳夺目、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声音和旋律的一部分。对目前中国基础教育来说,这无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应学习上述大师们的做法,解放学生的手、脑、口、时间和空间,让学校教育生活化,打通学校与社会的人为壁垒,让生活的气息始终缭绕着学生。在课堂上,我们寻找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留下充足思考时间;有时,很有必要延长对学生德育教育时间,让学生在反思、自新中快乐成长。诚如作家毕淑敏说,“把一个红枣囫囵吞下,你第一口碰到的是枣核;如果你慢慢品尝,会有温润甘甜的清香长留齿间。”有年,寿光大地雾凇弥漫,我便将语文课调到早晚自习,把课堂搬到校园里,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雾凇美景。果不其然,学生们妙语连珠,妙笔生花,收获很大。后来,我整理成《鉴赏感悟同步行,求得源头活水来》课案在《教育现代化》杂志发表。为让学生们了解“伏笔”“照应”“线索”等写作原理,我把语文课调到晚自习,组织学生们看《鸡毛信》等爱国影片,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同样收到很好效果。春暖花开时节,我还组织学生们到弥河赏桃花、体味杨柳如烟等,学生们在喜闻乐见中捕捉到生活气息。我想,好的学习状态,其实就是一种闲暇状态,是精力充沛、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忘我状态。这种状态无所谓闲暇还是忙碌。

《道德经》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给学校、教师、学生一些“闲暇” ,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出喧嚣、浮躁和功利,才能走向常态、走向成熟。

(《山东教育》2019年78月第29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