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工作的三“多”三“少”

发布日期 : 2010-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王志民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既要讲科学性,也要讲艺术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我的体会是:高中班主任工作要做到三“多”三“少”。


一、少命令,多引导


  高一学生刚由初中跨入高中,面临着最急迫的问题就是角色转变问题。许多学生就是因为无法适应高中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常出现“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情形,严重的会出现焦虑、孤独、忧郁等情况,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往往会影响学生整个高中三年的学习和生活。面对这些情况,许多班主任老师往往采取一些“命令式”的刚性规定,“禁止做这,禁止做那”“必须这样做”等等。由于“师道尊严”,加上班主任拥有许多“生杀大权”,学生也不敢不遵从,可是“口服而心不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逆反心理,迟早会对老师和学校这些本出于善意的规定形成抵触情绪,有的甚至会进行故意破坏。


  那么怎么办呢?既要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节奏,遵守校纪校规,做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又要让学生不产生抵触情绪,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而不是“命令”。“引导”是班主任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和他们一起来认识、分析和掌握学校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要让他们深切理解这些规章不仅对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自我的成长发展也有着十分现实的益处,那么我想学生一定会自觉而主动地来学习和遵守的。那么如何来“引导”呢?


  1.学规范,明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花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来认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条例规范是非常必要的。但更要用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活动来加以具体剖析和讲解,有时甚至可以对其中的某些条例进行论辩,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的看法和观点,“真理总是愈辩愈明”,只有在充分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对某些问题认识才会更加深入和到位,从而更好地遵守和执行。


  2.树榜样,学典型


  俗话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这句话对班级管理尤其适合。高一学生往往是“争强好胜”的,个人荣誉感和表现欲也是十分强烈的,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在班级中积极培养骨干分子,尤其要培养一些得力的学生班干部,使他们不仅成为班主任掌控班级“风吹草动”的“眼睛”“耳朵”,更让其成为班主任左膀右臂、得力助手。班主任应该充分调动那些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出类拔萃的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不仅要利用班级内部的资源,也应积极挖掘同年龄段其他兄弟班级中那些优秀学生的事迹,甚至可以介绍一些报刊等宣传的同龄人优秀事迹,为学生们树立典型,这种既亲切又不空洞的教育事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说服力和效仿作用的。


  3.立目标,强动力


  “引导”必须是有方向的。而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刚考上高中,人生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目标既已实现,尤其对那些考上名牌重点高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该歇一歇了”“慢慢来”的心态。高考在遥远的三年之后,学习目标的迷失,上进动力的丧失,出现懒散、懈怠,沉湎于游戏、网吧,看武侠、言情小说等不良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面对以上这些情况,及时而适时地给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了。许多班主任也曾给学生立过目标,但往往是过于空泛而不切实际。奋斗目标对于学生应该是动态的、多元的,而不应像过去我们做的那样只有学习目标而没有其他,都是静态的、单一的。目标是因人而异的,是应该结合每个学生实际和特点来制定的。


  总而言之,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通过“规范”“榜样”和“目标”来“引导”,而不是武断的“命令”,一定会让他们很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


二、少批评、多疏导


  高二,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事之秋”;对于班主任来说,也是“费神劳心之时”。为什么这么说呢?高二是高中学习生活的关键期,承上启下。学习的难度和容量也有了相当大的提升和增加,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也日渐突出,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同时生理上第二性特征的出现和心理自我意识的觉醒,易怒易伤,冲动、烦躁、意志力弱等也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这一时期,容易引发像厌学、逃学、早恋等许多问题,给班主任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困难。这时,有些老师容易采用简单僵化的办法来处理这些问题,更多的是“批评”和“指责”。其实,学生此时最需要的是理解和认同,尤其需要班主任老师耐心而有效地疏导他们心理和生理上出现的问题,化解和指正他们一些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偏激看法,从而与他们共度人生的这一“第二断奶期”。


  1.建立“班主任信箱”


  建立学生与班主任之间顺畅的沟通渠道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所思所想都不了解,当然也就很难深入到他们心灵世界中去,也无法真正与他们交流对话,当然更谈不上“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排疑解难了。开设“班主任信箱”是我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很有效的做法。这一“信箱”不仅有有形的存在,如“学生周记”“班级日记”等,而且还有虚拟形式,在网络上建立班级网站,以E-mail的形式师生交流,让许多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学生有了一个可以和班主任坦诚对话沟通的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建立“家长档案”


  班主任手头往往有一套详尽的“学生档案”,而要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仅仅靠班主任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只有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互配合、群策群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因此建立一份“家长档案”,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而且也有利于老师与家长的联系配合,及时沟通,信息互通有无。


  3.建立“任课教师反馈单”


  任课老师是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虽然,任课老师着力点是在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上,但有时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其效用丝毫都不逊于班主任。班主任的有无、在场不在场,学生的表现是很不一样的。此时,任课老师常会掌握许多不为班主任了解的有关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思想动态。因此,建立“任课老师反馈单”就是把任课老师掌握的学生情况及时与班主任沟通、交换意见,使得班主任能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实,班主任工作最大的困难是班主任对学生的“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性”,许多时候,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指责”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恰当不恰当”的问题,所以只有班主任消除了“信息盲区”,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全方位信息交流网络,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少加压、多开导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高三学生的心理情绪也渐趋于稳定与平和。尤其是面对即将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大部分学生都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学业上,从而客观上大大降低了矛盾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所以也会让许多高三班主任明显感到似乎高三学生好管了许多。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在这“风平浪静”之下,不乏“暗流涌动”。高考和升学的压力只是让许多学生在对待矛盾冲突时,更多地采取一种克制或压抑的态度和方式,而这些矛盾和冲突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消除和化解,日积月累,一遇到某种特殊情境就会爆发出来。这就如同一只本已胀大的气球,不挤压则已,稍一不慎是很容易爆破的。高三学生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下,其心理往往会变得敏感而脆弱,所以高三学生“要么不出事,出事必是大事”。这一阶段经常会发生学生离家出走,严重失眠,抑郁焦虑,有的甚至会走上自杀的道路,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确实应引起我们老师、家长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那么怎样来化解、开导呢?


  1.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这句话常常用在高考那些天,一方面是为让学生面对高考有个正确态度;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更好地发挥水平。其实,将这句口号延伸扩展至整个高三阶段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很适合的。其实高三学生的大多数心理和思想问题主要根源于“成败”和“胜负”观上。“成王败寇”“考上大学前途一片光明,考不上则穷途末路”等舆论导向,往往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这是一场“输不起”的竞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班主任如何让学生客观而理性地理解高考,使他们抱着“条条大路通罗马”“事事我曾努力,成败不必在我”的态度来面对高考,这样就会化解掉许多矛盾和冲突。


  2.多搞活动,营造气氛


  面对升学和高考的压力,许多学校和老师往往会采取“压缩”学生活动空间,挤占学生休息时间,几乎把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文体活动给“精简”了。其实这种做法,无异于“煽风点火”,给学生制造了更多的紧张空气,反而不利于学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高三紧张而忙碌的学习生活,“紧张兮兮”而“人人自危”,使得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犹如“满弓之弦”,稍有不慎,就会“崩弦”。高三阶段适时适度地开展一些文体活动、集体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而且在活动中让学生懂得高中三年同学友情的珍贵,应倍加珍惜,让学生用一种谦和包容之心来对待处理同学之间出现的摩擦与矛盾,互谦互谅,形成既拼搏向上,又暖意融融的和谐氛围。


  3.开诚布公,真心对话


  特别是对待班级中个别的所谓的“差生”“坏生”时,班主任老师的坦诚和善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在学期最后阶段,许多班主任对这样的学生,抱着只要他们不犯特别“惊世骇俗”的大错误,往往采取“不管不问”,让其“自生自灭”的放任态度,反正也没多少时间,能拖则拖,能熬则熬。其实这样做,往大的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往小的说,也会对班级的学风班风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其“破坏力”和“杀伤力”是相当惊人的。这些学生其实也并不是真的不想学好,只是限于能力和水平,加上习惯不好,时间又不多,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也就“破坛子破摔了”。


  对待这样的学生,班主任首先应该开诚布公地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然后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方法找点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和他们一起来面对困难,一起来克服和解决困难,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情真心,那么我想学生也一定会敞开心扉,向老师来倾诉衷肠。


(《山东教育》2010年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