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学管理改革的新型平台
发布日期 : 2010-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高中兴
近几年,滨州市开展的创建“教学示范学校”活动,构筑起了支持中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
一、抓住教学这个牛鼻子
1995年,围绕如何在本地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滨州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调查发现,本市的中小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和教师观念陈旧、思想封闭、知识老化,业务素质偏低;教学管理方法落后,行政型、经验型管理普遍,教学常规工作得不到落实;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的单向讲授、填鸭式和满堂灌,学生负担重,教学质量低;教学质量的评价基本沿用以百分制为表达形式的排队模式,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分数”和“名次”包袱,心理负担重。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和困难,我们于1996年研究制定了本市有史以来第一个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中小学教学常规》,并把每年的9月定为“中小学教学常规月”,集中开展教学常规的系统学习和贯彻落实。这一举措,使全市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大为改观,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提高。
在教学管理工作改革探索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凸现了出来,成为制约教学工作深化改革发展的关键:其一,落实《中小学教学常规》解决的是教学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如何使教学工作向高层次发展,实现中小学教学管理现代化,是建立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关键性问题;其二,现行的教育综合管理评价机制中,教学工作评估多为软性指标,在实际操作中常常被淡化或弱化,致使教学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被忽视。因此,强化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是优化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落实教学常规,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没有相配套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教学改革就没有科学、高效、宽松、和谐的环境,素质教育与新课程同样很难得以实施。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提出打破常规,构建中小学现代教学管理机制的构想,并以小学作为试点,先行探索研究。我们总结了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本市涌现出来的一批先进学校的教学管理经验,广泛吸收国内外中小学教学管理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摒弃那些束缚学校和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束缚学生全面发展的过于僵化的条条框框,经过了近两年的试点、总结、提炼,在继续抓好落实《中小学教学常规》工作的同时,于1997年出台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管理特征的小学教学管理标准———《小学教学示范学校标准》。此后,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初中和高中的《教学示范学校标准》。1999年4月,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创建教学示范学校活动的通知》,把创建教学示范学校活动正式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实施科学管理的轨道。
二、闯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新路
1.找准定位,确定目标
几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促进教学管理向高层次发展,外部推动固然是重要的,但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能够促进学校自我改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效管理机制,启动改革与发展的内部动力。创建教学示范学校不是一般的评比表彰先进学校的工作,也不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工作,而是一项整体推进中小学教学管理改革的系统工程。我们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全员创建和分层推进活动,激发中小学改革教学管理的内部活力,建立促进学校自身完善和持续发展的自我管理机制,最终使全市中小学实现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为实施素质教育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创造良好的学校发展环境。
2.研制标准,试点建模
在调查研究、总结已有经验和广泛吸收国内外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我们研制出了《小学教学示范学校标准》,并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次修改完善,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和农村完全小学进行试点。经过研制标准、学校积极创建、评估验收、修改标准几个环节,教学示范学校的模型基本形成。1998年我们正式印发试行标准。一年后,初中、高中《教学示范学校标准》相继出台。
《中小学教学示范学校标准》以校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加强校长和教师的业务理论学习和教学能力培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等为重点,涵盖学校教学管理、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三个领域。
“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管理成果”等五项,“教学工作”包括“教师素质”“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四项,“教学质量”包括“德育水平”“智育水平”“体育水平”“美育水平”“劳动教育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六项。每一项都有明确具体的指导性要求,如在“管理思想”中,要求学校要以素质教育思想指导教学管理工作,有科学、系统、符合实际且具有特色的管理思想,并锐意改革进取,不断创新;在“管理制度”中,要求学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积极开展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创造性地执行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有校长、教师听评课制度,以素质教育为主旨的考核评价制度,教师培训提高制度等;在“教师素质”中,要求全体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以素质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工作,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为了对学校的创建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我们还建立了一套与《中小学教学示范学校标准》相配套的融指导、研究、评估、服务于一体的“教学示范学校评估办法”。指导就是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校的管理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工作,同时发现典型,总结经验;研究就是参与学校、教研组或课题组的活动,与校长、教师、学生一起进行有关教学问题研究;评估就是专家组成员依据标准对所申请学校进行现场评定,判断其是否达到“教学示范学校”标准;服务就是帮助学校解决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咨询等。这样,就使评估过程成为一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传播,推广教改经验,指导服务教学,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互动过程。
3.全面创建,分层推进
教学示范学校创建过程是学校全员参与的过程。学校组织干部、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标准,对照标准自查自纠,对教学和教学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起符合《中小学教学示范学校标准》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机制,运行一个时期后(一般为一年),认为各项工作已经达到标准要求,就可提出接受教育主管部门评估的申请。县区进行县区级“教学示范学校”的指导、评估、命名。在此基础上,县区推荐出接受市教育主管部门评估的学校,通过评估的由市教育局命名为市级教学示范学校。至目前已命名205所学校为滨州市教学示范学校,占全市学校总数的四分之一。
4.动态管理,持续发展
《中小学教学示范学校标准》是一个动态标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要求。2001年6月,我们印发了《中小学教学示范学校复评办法》,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复评标准对校长提出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每年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成果,担任一个门类的教学,承担一项教科研课题,有较高的教学指导和研究的能力”等要求;对教学提出了“在过去备课基础上吸收新思想、新方法改进备课,积极实行集体备课和‘无纸备课’(利用学校局域网电脑备课),课堂教学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教学,学科教学改革全面,发展平衡”等要求;对课程提出了“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积极开设英语课和信息技术课,认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努力开发、开设学校特色课程”等要求。
对“教学示范学校”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复评一次。复评合格的予以保留,一次复评不合格的给三个月的整改期,仍不合格的,取消资格。这种管理机制有利于引导学校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三、收获的不仅仅是荣誉
1.目标导向
《中小学教学示范学校标准》在深入分析本地实际和总结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努力体现现代管理理念,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对目前教学管理和持续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学校通过学习标准、理解标准,能够认清教学管理应该朝哪个方向改革和发展,明确自身的工作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知道如何来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努力发展。这样就使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明、路子亮、方法实。
2.激励辐射
创建为教学示范学校的学校在争创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正在争创中的学校树立了榜样,成为学习借鉴的好教材。把“拿来主义”和本校实际结合,就会少走弯路,减小坡度,提高创建的效率和质量。创建中或准备创建的学校纷纷到示范学校考察、学习,又起到了加强校际交流,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3.推动研究
教学示范学校的创建过程是实实在在的研究过程。在创建过程中,校长和教师需要学习标准、领会标准,需要对照标准调查分析和总结学校或个人在教学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和存在问题,需要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措施,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矫正自己的认识、行为。评估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量化打分和资格认定,而是评估人员参与学校管理研讨,指导学校教学工作,与校长和教师一起研究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因而,创建教学示范学校工作具有推动研究的重要意义。
4.优化环境
“教学示范学校”是学校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被命名的学校因其过硬的整体教学内功和优异的教育教学业绩赢得各级政府、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支持,学校的社会地位会因此得到提升,社会各方面的投入也会大大增加。所有这些都会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使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成功感、责任感大大增强,从而转化为学校自我改革、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内动力,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因此,创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内外部共同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优化教育教学环境的过程。
创建教学示范学校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滨州市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我市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这项工作因此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基层学校的广泛欢迎,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作者系滨州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