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

发布日期 : 2016-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   于国柱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纯正的思想与人性化教育

孔子编纂“六经”,并坚持以《诗》《书》《礼》《乐》教授学生。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思想无邪念。表达出了孔子对自己纯正思想的欣悦。他为了表白自己坚韧的操守,问子贡:“你觉得我是勤奋好学而且智慧通达的人吗?”子贡恭敬地回答:“是这样的!”接着反问老师:“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我只是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全部而已!”品读及此,使人仿佛看到一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长者、智者形象,他肃穆庄严,思际深远,至真至纯,遥望远方。

孔子的人性化教育首先表现在其思想学说的人性本质上。“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可以说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志于道”,要立志高远,执着地探寻事物的根本;“据于德”,要懿德高风;“依于仁”,要真诚善良,敬仰人物;“游于艺”,要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其次表现在教育方式上。《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正表现了孔子与学生讲学论道的人性化。再次表现在“有教无类”的满足人的个性与全面发展上。孔子以“六艺”教授学生,强调“君子不器”,尊重个性成长,满足全面需要,从内容设置上,可以说是古代的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能尊重本体存在,促进未来发展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孔子在一个不相宜的时代里积极地推行自己纯正的思想,用人性化的教育情怀感召着一批能够懂他敬他的国人士子,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开掘了一眼源远流长的甘泉。

“道、德、仁、艺”是表里、体用的关系,如此才能培养幸福完整的人。现在的教育,注重了表、用,忽视了里、体,知识、技能压倒了思想、智慧和情感,诚为教育的缺失与悲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深入的思考与耐心的等待

《桃花源记》里有一段话:“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一门专业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概念、语言方式及逻辑结构,对于刚刚接触的人而言,必然感觉陌生。从其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开始,那种逼仄的感觉会让人摸不着门径,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方向,恐慌于前方的莫测高深,正如“初极狭,才通人”。这时,对人的第一步考验来了,是抽身而返?还是勇往直前?若是坚定了信心,甚或只是为了进一步的好奇,而能“复行数十步”,即是说,在学问上进行一番持久的思考,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点一点钻研,一滴一滴收获,虽然前方仍是黑暗,但这数十步的工夫却是考验出了一个人的品性。不改初衷,直意向前,看似一点点的希冀与好奇,却是一份更深厚的坚韧。

深入的思考,耐心的等待,跨过了最艰难的入门阶梯,或是找到了学习的门径,或是对整体有了全面的把握,这时,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于是,信心倍增,决然前行,正如发现了“世外桃源”。

面对那“初极狭”的山口,若没有“复行数十步”的勇气、忍耐,怕是见不着“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世外桃源”。读书、做学问,须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不可急于求成。勇气和耐性比智慧与聪敏更重要,这一点,对教育有着重要的警示。

反观现在的课堂教学,都在追求着“有效”“高效”,提出种种指标,设置“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好似找到了课改的方向,其实,欲速则不达,这种轰轰烈烈的形式违背了“百年树人”的教育规律,实现的是可操作、可量化、显化的知识层面,真正宝贵的被古希腊人称作“智慧”的潜在精神和思想却没能扎根。一句话,教育来不得速成,教育需要持久的思考与耐心的等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逸的性情与高洁的思想

魏晋时期,政权更迭,文人士子为躲避政治高压而洁身自好,遂“谈玄说远”“率性自然”。“不为五半米折腰”的陶渊明毅然弃官,过起了“晨起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这种“归去来兮”的人生转向,代表了当时文人关注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如何才能养育出如此的格调?答案只有一个,他们有飘逸的性情与高洁的思想。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很多诗篇,王羲之乘着酒兴、雅兴、诗兴,挥毫为诗集写下了序文,成就了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据说,王羲之后来对自己的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欣然之余,又重写了几幅,却始终达不到原作的境界。出神入化的作品,需要作者在身心最佳状态下才能出现,而飘逸的性情与高洁的思想,正是最佳状态的内在机制。古代成功的文人墨客大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铸就了一座座文化的高峰,这对当今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极好的启示。

孔子说:“君子不器。”他认为一个有志向的人不应该只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像一个具体的器皿一样,作用有限,而应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通才,注重技艺,更注重思想与性情,因为飘逸的性情恰恰隐含了细微的感受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性情与思想,是春风化雨不着痕迹的,是熏染陶冶长期浸润的,一旦形成,将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与作为。

 

(《山东教育》201610月第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