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处罚”让学生唤醒自我

发布日期 : 2013-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德州市第一中学   李本禄

 

学生违纪在所难免,对这些学生“科学处罚”,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也可能把它变成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契机。下面是我对违纪学生小朱“处罚”的一个例子。

我没给小朱上过课,他是我在负责年级管理工作时一个偶然机会认识的学生。当时学校有规章制度,严禁学生在教学楼内玩篮球、排球、足球等三大球,违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

一天,我在四楼上完课走到一楼时,发现一个男生正在教学楼楼道里往墙上拍打篮球,白色的墙壁上留下了一个个明显的球印。看到我走过来,他抱起球从中间楼门飞快地跑了出去。担心学生出现安全事故,我没有喊住他,心想他跑应该是认识我,而且也已经意识到自己违纪,既然如此就不追究了,让负责该卫生区的学生清理一下吧。

说来也巧,当我从另一侧的楼门走出时,正巧和那个男生碰了个对面——篮球还抱在手里,我叫住了他。学生脸上满是被“捉住”的狼狈,见此我和颜悦色地问他:“是不是知道做错事了?”

“嗯……”他低着头小声地答道。

“明知故犯,理应处罚,你说怎么办呢?”

“只要不告诉班主任,不停课,您怎么处罚我都行。”

“我为什么要找你的班主任、停你的课?”

“那您说怎么办啊?”他一副不安的样子。

“第一,要对自己犯的错负责,尽快找个课余时间把墙上的球印清除掉,同时注意不能留下新的痕迹,影响墙面的美观;第二,今后不能再在楼道里玩球,发现别的学生玩球要劝阻制止。能做到吗?”

“能,我能。”他迫不及待地回答。

“相信你能做到,也能做好,去吧!”说完,我就走了。

第二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那个男生跑到我办公室,很感激地告诉我:“老师,墙上的球印我清理干净了,没影响墙面美观,你去看看吧!”看到他很有成就感的样子,我高兴地让他陪着去看了看。诚如他所说,墙面上的球印清除掉了,和其他地方相比看不出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和他聊天,知道了他的名字,为了在清除球印时不留痕迹,他颇费了一番心思。功过分明,我称赞他善动脑筋。

后来,小朱经常会突然跑到我跟前向我打个招呼,问声“老师好”;再后来,他还时常到我办公室里找我,见我不忙就拉拉呱,反映一些他及他身边的同学对学校的建议和要求——像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开办“学习园地”专栏就是根据他的建议倡导各班设置的。毕业后,他考取了大学,大学毕业又考取了选调生,成了一名公务员,听说他的同事对他的评价是工作上爱动脑,点子多,善于创新。直至现在他还和我保持着经常的联系。

毋庸置疑,严格的校规校纪在学生管理中必不可少。对违纪学生进行必要的有因果关系的处罚,能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学生会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

高中生是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大孩子,违纪违规在所难免,因此,惩罚应力求“科学”。细细想来,其实学生犯错之后,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宽恕,希望老师能给他补过的机会和帮助。鉴于这点,更多时候对违纪学生用一种柔软的方式去感化,会比机械粗暴地“有错必究,违纪必罚”来得温情和高效。把学生当成孩子来爱护,会多一分细心;把学生当成大人来相处,会多一分尊重。学生敏感、意气,他们知道好孬,会用他的善意配合来回报你善意的“放过”,所以别小瞧了这些孩子们的“大心眼儿”,老师所激发的他们“从善”的内力,远比我们用“鞭抽策打”的驱使更加持久和高效。

不仅如此,适当适度的“科学处罚”还有可能成为一种催化剂,于不经意间激发学生的某种灵感,从而成为培养其创新精神的难得契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因好奇偷偷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他的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相对脆弱,需要老师的关爱、理解、宽容;同时,他们又如同一块天然未全开的璞玉,需要老师的打磨和雕刻。所以,我们这些教育者不妨用智慧、用保护成长的宽容来教育、培养这些孩子们。如此,即使他们成不了诺贝尔奖得主,也一定会成为健康成长的、负责任的、有创新精神的人。

 

(《山东教育》2013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