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讲座 > 正文

校长“接球”的示范效应

发布日期 : 2012-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当下,名师上示范课毫不稀奇,校长敢于接受教师挑战、敢于“亮出”自己,倒是颇感新奇。敢不敢上公开课是一回事,课上得好不好则是另一回事。教师们所关注的是前者,其不言之意是光说不行还要做,在“叫板”中平衡了心理,刺激了校长,也帮助了校长。

校长敢于接教师踢过来的“球”,其实就是在践行“身教胜于言教”。道理好懂,事却难做。如今大多数校长都是教师出身,部分人还有特级教师称号,但为何很多校长不愿意以身示范呢?也许是行政角色遮蔽了教育本色,加之长时间脱离一线,自然也就荒废了业务,失去了上课的底气。

校长敢于“接球”,其实是范本意识使然。范本就是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自己能做到的不苛求别人做到。达己方能立人,校长要想发挥范本作用,不能仅当学术的领跑者,更应该当教师规范执行的楷模。楷模意味着校长不是单独的前行者,而是要和教师一起在教学改革中摸爬滚打。唯有如此,校长才能更明白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过程的变化,更能体会到课堂转变的艰难,更能知晓课程改革中师生的实情。也因如此,校长管理才有宽容之心,避免“不换思想就换人”式简单粗暴的做法。

校长“接球”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价值引领的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如此浅显的道理,为何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践行?理由虽多,胆识和水平恐怕才是真正原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管理者率先垂范时,教师不用你下命令,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纵然你苦口婆心抑或督促威胁,教师也不会服从。校长生命在场,教师生命也就在场,课堂就会欣欣向荣,反之则荒芜凋敝。

当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时,教师必然会抛出一个个“球”,校长该怎么办?无他,唯敢“接球”也。当校长接过“球”并潇洒地踢“球”进门时,教师就会如影随形,学校成果必然丰硕。(摘自20111122日《中国教育报》,作者:吴奇)

 

(《山东教育》2012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