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多一份敬畏之心
发布日期 : 2012-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在一次教师专业发展座谈会中,针对有些教师一方面抱怨社会对教育重视不够、理解不够,另一方面自己工作又不够投入、不够严谨的现象,一位老教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讲,他对此感到痛心疾首,希望这些老师要“对教育多一份敬畏之心”。这番告诫让我陷入沉思。
为什么要呼吁“对教育多一份敬畏之心”呢?
一是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度不够。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度不够的因素很多,但与我们自己本身对教育的敬畏感缺失有一定的关系,教育过程中的低效和失误太多,使得教育的专业性不够强。教育的形象,教师的形象,都必须靠每一位教育人去塑造,而不能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媒体的支持,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是教师的专业激情有待激发。教师的职业倦怠可能与教师对教育事业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不到位有关,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关爱学生不够、工作不够投入、缺乏进取精神和钻研精神等问题,让受教育者“爱不起来”。
当然,以上这两个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期盼政府出招,如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教育评估、积极引导舆论媒体、推进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等,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这些期盼能否解决教育自身特性所带来的职业压力?
改变外部环境要从改变自身开始,直面困难、压力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远比逃避和抱怨要好得多。抱怨和逃避是最廉价、代价最低、最不负责任的选择。
每一个有责任心和良知的教育人都应该在现有条件下坚决而又坚韧、积极而又智慧地去履行自己的教育责任,去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即或是“带着镣铐跳舞”,也应当是微笑着跳。所以,解决以上这两个问题的药方是“对教育多一份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少一些无奈,多一份能动;少一点浮躁,多一份投入;少一份懈怠,多一份进取;少一句口号,多一个行动,从而实现“教育形象”和“教师形象”的“自赎”。
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去“敬畏教育”:
1.敬畏教育事业。教育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教师不要把“教育十分重要”作为索取报酬、争取名利的砝码,而应该更多地把“教育十分重要”作为履行责任和良知的精神动力。
2.敬畏教育规律。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好老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让真正懂得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因为他们尊重、敬畏教育的规律和价值。”现在的问题是在圈内的教师并不是自觉地去遵循教育规律,而是违背教育规律,如为加快课堂节奏而讲授过多,为管理高效而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深入细致的沟通,等等。
3.敬畏教育对象。教师始终要提醒自己,我们面对的是个性鲜明的“人”,是充满活力的“生命”,所以,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承诺,要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教师要真正关心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不是考试成绩,要成人之美而不是按照自己喜好去塑造孩子。(摘自2011年9月20日《教育导报》,作者:毛道生)
(《山东教育》2011年12月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