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讲座 > 正文

学校管理应走向文化自觉

发布日期 : 2018-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学校管理是学校质量的生命线,有什么样的管理,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质量。学校的管理不管怎么变,都应该在管理科学理论的范畴内,也就是从制度管理到精细化管理,再到人本管理直至走向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意志高度统一、愿景目标高度协调的最佳状态。在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解决了无章可循的问题,精细化管理解决了死角盲点问题,人本管理弥补了制度管理和精细化管理中缺少人性、缺少温度的短板。

从目前学校现状看,多数学校都处在从精细化管理迈向人本管理的阶段。但到了人本管理层次后,却出现了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亦即人本管理后,教职工出现了“只想要人性,不想要制度”的荒唐想法,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发展,制约了学校品质提升。

基于此,我们的人本管理必须走向文化自觉。但文化自觉必须经过认真研判、精心筹划、严密组织,方能整体设计、分步推进,达成文化自觉的管理境界和状态。

一些学校存在这样一种怪象:教职工虽说都有工作量,更有职责要求,但完成度不高或完成得不好的人,待遇却和实干的人一样,甚至更多。这是因为学校管理层没有设定底线标准。久而久之,学校积极向上的氛围就没有了,藏奸耍滑、不学无术的不良现象就会主宰学校氛围,对学校的发展百害无一利。设定底线标准后,要广泛宣传,让每个教职工入脑入心,学校氛围和教职工精神状态将大为改观。

此外,教师的职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资水平。职称评聘后,基本不再变动,实际上成了终身制,大大降低了教师职称评聘的激励作用,也与职称管理制度设计初衷相违背。因此,学校必须进行动态管理模式。动态管理岗位要坚持在设定底线、公开标准、理性竞争、年龄大和原岗位人员优先等原则基础上开展,有利于解决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岗位懈怠等问题。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如果对自己的职业愿景没有规划,就会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而教师的情绪也会传导给学生。因此,学校应引导教师明确职业愿景和职业规划,这样也会增强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为校长,让学校管理制度成为确定的、有规则的、不受权力和金钱影响的制度,是学校管理走向文化自觉的必经之路。但设定了底线标准,动态管理了岗位,确定了职业愿景,就达成文化自觉了吗?其实不然,学校文化管理从人本管理走向文化自觉,还应该有五个重要特征:

一是全员愿景必须高度统一,也就是校园里每个人都希望达成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校园政治生态已经达成,人与人之间高度信任,学校的规则涵盖学校的方方面面;三是核心价值观植入每位师生的骨髓和心田,立德树人体现在教育的每个细节里、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四是崇尚进步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处处呈现正能量、时时迸发闪光点;五是底线评价和动态管理岗位得到广泛认同,积极向上的师生受到赞赏。师生和谐的生活就是教育的最大亮点。

学校人本管理,如果不牢牢抓住﹑精心筹划﹑砥砺前行,很可能再退回到制度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怪圈。只有大步前行,设置底线标准、动态管理岗位、确定职业愿景,才能越过管理技术倒退的门槛,真正走向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的管理状态,应该是动态的﹑充满变数的,它需要校长用情怀呵护﹑用底线约束﹑用岗位动态激励。这样一来,学校管理走向文化自觉的学校将会越来越多。(摘自201852  中国教育新闻网,作者:张忠宝)

 

(《山东教育》201878月第23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