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讲座 > 正文

名校的真经怎么取

发布日期 : 2011-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去江苏洋思中学考察,该校副校长在与我们交流时的一席话,引人思考。他说,洋思中学有“几多”,其中“一多”就是去洋思中学考察学习的多。可是,真正学懂了的、学成了的或者说学出了一些规模和档次的,又有几所学校呢?碰巧,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校领导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难道是别人掖着藏着没有把“真经”示人?肯定不是。

经验他们苦口婆心地介绍了,做法他们一丝不藏地交流了,课堂原汁原味地呈献出来了,可以说他们没有任何保留,把原貌现状、改革历程、困难遭遇、改革体会、经验心得和盘托出了。可是为什么就学不到手、学不好呢?是别人的东西真的不可学,还是不得要领呢?观察学习者基本上是采取“线块学习法”,学习别人某一方面的做法,或者仿照别人模式中的某一点、某一块的改革,都想以“点”带“面”,从外在看得见的操作形式下手,追求速成,期盼速效。可这种“线块式”的学习借鉴,要么不能落地生根,要么缺少相应的土壤,缺少了深入推进的“势”,最后结果便是半途而废,少有成气候、成规模的。

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成功的改革,更是一个“培育”过程。别人任何一个点上的做法,都在别人已经营造起来的那个运转“场域”里发挥着功效。这个“场域”是处在改革系统中各因素共同作用生成的一个能够支持成功的“隐形圈层”。离开了那个“场域”,离开了那个“圈层”,某些做法的效能可能失去产生的逻辑力量,其生命力便会大大削弱,其功效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采取“圈层学习法”。

据笔者对课改名校的分析,居于最里层也就是处于核心层的是“信念”,包括“以改革谋求质量,推动发展”的信念,“坚持改革就能成功”的信念。这些信念是“定海神针”,是坚持吃苦、战胜困难、破解难题、推进改革、取得成效、得以成功的根基与原动力。

信念的外围是“理念”。改革需要有先进的理念、理论的指导,不仅需要来自外在的理念、理论,尤其需要从信念核心层自生自长出来的理念。比如,对改革的信念,衍生出的“科学、系统、持久”的改革观;对高品质教育追求的信念,谋生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事实上,一切教育理念和理论,本质上都来自于对教育教学所持的一种信念。

理念的外围是“管理”。管理是保证理念得以变成现实的载体和措施。好的管理来自于好的理念。好的理念最终要转化成管理制度、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发挥效力。

管理的外围是“模式”。因为管理让先进的理念得到了实化、固化,走向了持续化,发展成了自动化,变成了一种生产力,于是形成了模式。模式让教育教学信念、理念和真实管理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得以充分提炼、描述、表达和外显。

模式的外围就是“文化”了。文化既具有渗透性、内隐性的品质,又具有一定的载体性和宣泄性。如校貌、师生精神风采、课堂学习气氛、校园视觉文化等,可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感官的冲击。

文化的外围才是“品牌”。品牌是行业声誉,是社会影响力,它是各圈层因素的综合效应以及综合效应所带来的学校变化、质量提升、发展优势、竞争实力。

学习,首先就要从“核心圈层”学到“文化圈层”,或者叫做“螺旋立体化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其对教学、对改革的信念、精神和魄力。其次才是学理念、管理、模式等。这么学还不能是完全照搬,因为“仿人者死,学人者活,超人者兴”,要结合本土本校已有的积淀,将信念、理念、管理、模式、文化之间的关系“逻辑化”“哲理化”“根系化”“机制化”。这么学了做了,才有希望向“榜样”靠近,或者“站在巨人肩上”走得更远,才有希望取得成功,才有真正创立自己品牌的可能。

也许别人经历了,觉得持有那样的信念理所当然,在介绍经验时轻描淡写,显得从容自然,于是往往不能引起学习者的重视和深究。在接触别人的理念时,学习者也往往不会有很明显的新鲜感,因为理念总是揭示本质,总是简单朴素的。其实,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没有学到“信念”这个核心层,没有学到“理念”这盏明灯,只是学点视觉文化,只是学点模式或者管理上的一点举措,那只是触及皮毛,没能领会其精髓,只能将自己的改革建立在沙滩上。没有信念支撑、没有魄力保证、没有理念支持,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稍微遇到困难和障碍,就会犹豫摇摆,打起退堂鼓。如此学习借鉴,如此改革,何以能够冲出山重水复达及柳暗花明?所以,向名校学习,最应该学的是别人的信念——急于改变现状的信念,履行教育责任的信念,坚持改革的信念,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

因为只有这个坚固了,才会自创新理念,才会接纳内化新理论,才会想办法去消灭痼疾、突破重围,也才会把新理念指导下的做法坚持下来、固化下来,成为各层、各环节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所谓的模式,彰显为文化。(摘自2011526   网易网,作者:伍阳斌)

 

(《山东教育》2011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