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讲座 > 正文

让文化去管理学校

发布日期 : 2010-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道德经》第十七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说,最好的统治者,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之的统治者,百姓亲近他并称赞他;再次之的统治者,百姓害怕他;最次之的统治者,百姓轻视他。

老子这种对统治者的分类法,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们的学校领导。

目前,有一类领导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为了建立秩序和威信,他们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是权力,二是制度。他们信奉一句话:权威权威,无权就无威。因此,他们牢牢握紧手中的权力,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此建立在教师中的威信。同时,为了加强管理,他们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极其重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总期望用制度去解决一切问题,用制度去管理教师,用制度去考核教师,甚至用制度去打压教师。这类领导的作风专制,挂在嘴上的金字招牌却是“法治”。面对这种领导,教师们的感觉就是畏惧。对于领导的要求和学校的规定,教师们的选择是遵守。由于是被动的遵守,而不是主动的参与,因此,教师在工作上往往表现消极。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学校工作是领导的事,好与坏跟我没有多大关系,没有荣誉感,更谈不上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老子的分类里,此类领导当属第三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领导的观念在转变,领导的素质在提高。不少领导开始认识到专业引领的重要性,便开始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这类领导多数能够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些甚至在教学业务上能够有所建树。这类领导多数都比较宽容大度,善解人意,为人处事谦逊温和。对于这类领导,教师们感情上是亲近的,业务上是钦佩的,如老子所言就是“亲而誉之”。但是,这类领导往往都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多数都把精力放在理念的宣传和活动的开展上。各种形式的会议,各种形式的讲座,各种形式的公开课,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讨会,教师被领导强烈地控制着,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失去了自我的空间。领导的强势削弱了教师的自主发展。因此,这类领导可归入第二类。

最次的一类领导是无德无才者。对于这种人,大家都轻视他或无视他。这种人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了,我们暂且不论。

那么,最高层次的领导应该是怎样的呢?按照老子的说法,最高层次的领导,教师是感觉不到他的存在的。这里,所谓的存在指的是外在的形象。领导的人可能不在,但是领导所倡导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因此,当有人问教师工作为什么要这样做时,教师们首先想到的不是领导要求,也不是制度规定,而是事情本该就如此,即“我自然”,即“我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也是老子认为的最高层次的管理。

这里就涉及领导的职责问题。领导最大的职责是什么?不是告诉教师应该怎样遵守制度,这只能让教师明白什么不能做;也不是在业务上过分地强制要求,这样会让教师丧失创造性;更不是对教师的工作横加干涉,这样会让教师失去应有的空间。领导最大的职责应是帮助教师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为全体师生指明共同的向往和愿景。这种价值观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趋向一个共同认可的方向,会让全体教职工具有一种共同的精神追求。表现在具体行动上,他们往往都会异常自觉、勤奋、敬业。他们是为了某种向往和追求而工作,而不是为了某个外在的目的。从各个方面讲,他们表现出极大的人格独立性。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个人的价值观和志向转化为组织的力量和成就。”这告诉我们,领导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教师塑造正确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让文化去管理学校,应该成为学校管理最响亮的口号。(摘自201088   新浪网,作者:李颖方)

 

(《山东教育》201010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