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绽放生动飞扬的神采

发布日期 : 2010-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一中学 李香凤


——“三好”目标系列德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到过很多学校,看过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者居多;表面热闹、走场作秀的不少。这是浅表的校本课程。而有些学校结合学校特点,搞一些诸如滚铁环、地方戏、武术训练的课程,地方特色比较突出。这是有效的校本课程。
评价校本课程的标准是什么呢?当然是学生。立足学生最需要的,为了学生一生幸福成长的,才是最应该开展的校本课程。围绕这一中心,我们开设了“三好”目标系列德育课程。“三好”目标为:好身体、好思想、好本领。



一、“好身体”系列德育课程


  在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下,落实“把健康还给孩子”的教育精神,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开设了两种系列课程:生命健康系列和运动健康系列。


  1.生命健康系列


  生命健康系列分常规课程、阶段性课程和临时急需课程。都是根据学生学习、生活、健康成长需要而设置的。


  常规课程。一是安全交通课程。二十一中是区直属初中,几千名学生全是走读生,一天家校来回两次往返,途经各种要道路口,交通安全被提到最重要的位置。我们与市交警支队开展了警民共建活动,常设“交通安全课”,内容包括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处罚规定等;课程形式有交警图文并茂的讲解、指挥现场的实地考察等。二是网络安全课程。十三四岁的未成年人,充满热情、充满好奇,而又容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免疫力,容易不分时间、不分利害,沉溺网络,致使劳心劳力、荒废学业、思想颓靡,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成长。我们长期开设“网络安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采取以下几种办法:①结合地方课程,三个年级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培训电脑基本知识和技能。②成立专门的活动小组,对有兴趣、有专长的同学深入培训。课件制作组,制作的课件多次获得比赛大奖;维修装配组能完成基本的修正技术,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组装电脑。③学校制定一些自主上网的纪律规定,给缺乏自制的同学一定的监督管理。


  阶段性课程。每学期每个年级安排6~8课时。我们充分利用菏泽市公安局、菏泽监狱在我们学区的优势,开设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健康安全课”。请相关科室的人员来学校讲课,组织学生到监狱参观。让学生明白成长需要自制、社会需要秩序的道理,从而规范自身行为,健康向上。与菏泽市消防支队建立了军民共建关系,开设了消防安全课。利用消防支队的战士搞军训,搞防灾、防震现场演练。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临时应急课程。根据形势需要、学生需要而设。如本学期甲型H1N1流感盛行时间,我们结合区疾控中心和中医院,开设了预防“甲流”卫生课。讲解卫生常识,教给中药熬制办法,组织注射“甲流”疫苗。让学生了解“甲流”、预防“甲流”,加强卫生意识,做一个健康成长的文明人。


  这些课程的开展,让学生树立了生命健康第一的人生理念,珍爱生命,关注健康,从而更好地爱自己,爱别人,爱一切生命。


  2.运动系列课程


  我们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开设了一系列学生乐于参加的运动课程。给喜欢交际、活泼外向的同学开设了“交谊舞训练课程”,请菏泽学院的老师做辅导。120人的交谊舞比赛队伍在区中小学交谊舞大赛中夺得一等奖;2000多人的交谊舞课间活动,舞动校园的各个角落,蔚为壮观。给沉思好静的同学开设了“太极拳课程”,组织了120人的太极拳训练队伍,请学校的6位有专长的老师来训练,又请来“陈式心意浑圆太极”的二代传人陈进元来做导师。当120人的太极队伍摆满3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一起伸展腰身,你也会为孩子们“白鹤亮翅”的优雅而鼓舞。我们还开设了“田径运动活动课”“篮球、乒乓球、足球活动课”,建立了自己的自行车队。田径课已经坚持了6年,省中学生运动会上,都是二十一中的运动队代表菏泽市参加比赛,并多次获得大奖。乒乓球队在区级比赛中拿了一等奖,自行车队在菏泽市青少年自行车比赛中拿了第一名。重在活动,重在参与,各种运动训练课程让孩子们从单调的文化课堂上走了出来。跑起来,跳起来,喊叫起来,找回少年英才的健康和自信。



二、“好思想”系列德育课程


  一个好身体保证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资本,一个好思想则让人成为人,而变得高尚。围绕着终身发展的育人目标,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好思想”德育课程。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003年,我们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两位心理健康课的老师都是省优质课获得者,还多次参加过心理咨询师的正规培训。她们爱学习,肯钻研,爱孩子,有耐心,上课之余,开设“心理辅导室”,随时帮助求助的学生。她们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爱心妈妈”。我们还邀请心理专家来学校进行专门的心理教育讲座,给老师和学生更高境界的指导。


  2.“书香校园”行动课程


  “书香行动”已经坚持了4年,“让校园笑声朗朗,书声琅琅”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目标。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孩子有书读,每年初一新生入校,学校领导和老师都会带头捐赠最好的读物给同学们,同时号召学生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拿到学校与大家共享。孩子们坐在自己捐建的阅览室里,享受静心阅读的时光,深切体会“人人捐出一本书,大家拥有图书馆”的满足。如今我们采取学校买一些,师生捐一些的形式,4年时间建起5间学生阅览室,每一个年级和班级都开设了每周双节的阅览课。徜徉书海,体味书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公共财富,有我一份努力”的主人翁意识,也会油然而生。


  3.“爱国主义教育红歌会”课程


  “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则亘古不变的主题。为了更好地突出教育主题的实效性,我们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都开展“红歌会”赛歌行动。各班从百首爱国歌曲中自选参赛歌曲两首到四首,在音乐老师和学有专长的同学指挥下排演、训练,每周一节;学期过半举行全年级比赛。各班在平常的训练和现场比赛中,体悟的是爱国主义感情、集体主义精神、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纪律观念。过程就是教育,过程即是课程,这种歌会行动已经是二十一中的文化传统,历久弥新,年年如是。


  4.“与梦有约”主题班会课程


  我们的校训是“人生有梦,行在脚下”,与其说是一种格言训诫,不如说是思想启发、文化熏陶。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理想的实现,要靠脚下扎实的行动”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很注意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三座教学楼分别命名为“远志楼”(志存高远)、“勤学楼”与“精思楼”(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同时强调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任课教师的群体责任,设立了“与梦有约”主题班会课,每周一节,通过讲座、演讲、辩论、案例分析等形式,真正让学生提高认识,把“人生有梦,行在脚下”的校训落在实处。



三、“好本领”系列德育课程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福利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无疾病或非体弱的状态”。为了孩子更“完满”地健康成长,我们在开设“好身体”“好思想”系列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第三种“好本领”课程,尽量做到“把时间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给孩子创设施展才华的平台,让孩子有机会长知识、长本领。


  1.研究性学习的本领


  经历就是成长,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能力训练的过程。根据学科特点、地方特色,我们设计了几个研究性学习专题,供学生选择性地进行研究。如民俗风情的探究,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感悟传统文化”的行动:春节风俗探究、走近元宵节文化、清明节的祭奠、端午节的过法、中秋节的团圆。学生用资料说明历史,用图片展示场面,用语言表达感悟。每一次活动都有计划,有活动,有研究成果。再如科学素养培养,主要是根据学科特点,从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延伸而来的科学探究活动。以生物学科为例,学生选择了几个探究活动:从身边做起,通过查资料,向专业人员请教,研究“学校树种和环城公园树种的分类”,最后给校园里的每棵树制作了标志牌;从生活经验出发,研究“果实的甄别和价值”,土豆、地瓜、辣椒、苹果、橘子、香蕉等果蔬,随时可以研究;从社会需要出发,研究“节能减排问题”,老师带领学生到食品厂和制药厂等地考察。


  2.社会服务的本领


  我们注意把一些阶段性活动成果升华为长期坚持的课程。例如,“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升华为常年坚持的节假日行动:行动队的同学们每到节假日都去环城公园拾垃圾,清理公共设施上的“广告牛皮癣”。“九九重阳节”的慰问升华为“接力棒”行动:学校周围有一家“九九老年公寓”,孩子们利用休息的时间去那里给公寓打扫卫生,给老人表演节目、洗手洗脸、剪指甲,细心得像对待自己的爷爷、奶奶,一坚持就是三年;毕业走了,又把这种传统传给了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公寓的负责人多次给学校写表扬信,送锦旗,《牡丹晚报》还专门作了报道。


  3.修身济天下的本领


  响应学校团委倡议,学生开展了团社活动。团社实际上起到了学生领袖、学生知心人的作用。如“留守同学会”,帮助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与他们“结对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双休日、小假期把他们带到家里面,享受家庭的温暖。“爱心助学会”,每年都有一个倡议活动,发动老师、同学捐款,帮助一些家庭困难的同学。2007年春节,40位贫困生每人接到100元“压岁钱”;2008年暑假前,通过市国税局捐助,给50名同学每人500元救助金;2009年春季,区政府拨款10万元,给455名同学缴纳了课本费,给部分家庭贫困的孩子发放了生活补助。“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团社又迅速成立“临时赈灾会”,发动全校师生,三次捐款143147元。关爱身边,兼济天下,表现了孩子们的大爱境界。


  学生是校园的主人,孩子们活动的身影是校园里最美的风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一直在探索,努力寻找真正适合孩子的德育教育课程,让孩子们自由放飞心灵,绽放生动飞扬的神采!


(《山东教育》2010年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