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小学阶段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发布日期 : 2017-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商河县郑路中学 杨光杰
我国以前以及现在很多地方的文理分科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显现出来。目前,很多专家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正致力于削弱文理分科学习的界限,逐渐取消文理分科。初中小学阶段,没有文理分科,但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还是把文理清晰分割的,例如有很多家长和老师这样来分析自己孩子的成绩:“某某语文、品德与社会挺好,但是数学、科学等理科性的科目成绩弱一些(很不好),看来孩子的能力偏文……”这样对孩子的认定,家长和老师会觉得成绩非常棒的科目是孩子对这个科目有天赋,某些科目不好是因为他在这些方面没有天分(潜意识里便认为孩子在这些方面学不好);会导致孩子也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于是就不会从个人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主观方面寻找原因,对个人的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不好影响。所以,在初中小学阶段,我们需要探索一条语文与数学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初中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做法:
1.语文助数学理解
很多一线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会遇到一个特别头疼的问题,就是有些学生在做题时有些字不认识或读不懂题,严重影响了数学的学习。这就是语文与数学整合点之一。语文教学前可与数学教师探讨,可以先根据数学课本调整识字顺序,把数学课本中出现而滞后于语文识字的字、词提到前面来,提前认识,并借助数学的语境来释义,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打下识字基础。在语文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阅读的断句与理解能力,并通过用自己的话表述文章所表达的意思的方式,使学生提高阅读时意会“题意”的能力,可借助数学中的语句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语文并不是分割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挖掘语文学科资源,设情境激兴趣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与方法模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和方法模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课的:谁会背诵《题西林壁》?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接着追问:“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那是因为诗人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也不尽相同。那么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真正体会一下这种感觉……
再如:借助一首诗,“一蓑一笠一叶舟,一枝竹竿一钓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让学生数一数这首诗中共用了多少个“一”字,这些“一”字占整首诗字数的百分之几?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
3.数学日记反馈语文教学
在达成数学教学目标后,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学习日记,表达出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还有自己的感悟。这样,语文资源帮助了数学的学习,日记又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回顾、巩固的同时,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对数学与语文的结合有所感悟,增强了结合意识。
4.语文与数学结合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具有强大的人文教育功能,这是我们所熟知的,数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样不可忽视。课改后,数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在不断加强,在教材中设置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史料等栏目,讲述数学史上杰出人物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勇于进取、战胜困难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例如:在讲方程时,我们不妨联系《周髀算经》和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讲勾股定理时不妨讲讲毕达哥拉学派和无理数的发现;讲圆周率时也讲讲祖冲之及他的孙子;黄金分割比及华罗庚的“单因子优选法”等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与语文配合,在语文和数学的共同主题下理解更深入。如,在讲《小英雄雨来》、《最后一课》、《芦花荡》等爱国主题的课文时,数学教师可配合这一主题在数学课前讲讲数学家的爱国故事,如苏步青和华罗庚的故事等。这样不仅起到了教育协同作用,还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素材。语文与数学的结合更好地进行了人文教育。
数学与语文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更多的整合点,以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山东教育》2017年5月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