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实活趣”四字诀助力数学教学

发布日期 : 2025-03-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      

在高中教育体系里,数学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塑造、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奠定意义深远。如何让学生真正领略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实现知识与素养的协同发展,是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的重要课题。教师需从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氛围等环节深度革新,以契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与教育的发展趋向。  

一、“简”———教学的减法艺术

(一)目标精简,直击重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灯塔”,为整个教学过程指引方向。要实现目标精简,教师需深度剖析课程标准与教材,可通过三步精准提炼核心内容。目标精简需要经历“解构—聚焦—净化”三个阶段的操作流程。第一步实施课程标准解码,采用“概念图谱分析法”。以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为例,教师可将课标中“函数概念与性质条目”进行词频统计,提取“对应关系”“数集”“变量”“图象”等高频核心词汇,构建概念关联网络。第二步采用“知识权重评估矩阵”,对教材章节进行量化分析。通过专家评议法确定函数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分别占核心知识点的35%28%22%,其余性质合计15%,据此确定教学重心。第三步实施“信息筛滤五步法”,建立“必要性—关联度—难度—延展性—趣味性”五维评估模型,对拓展内容进行加权评分,剔除综合评分低于阈值的内容。避免学生陷入无意义的信息堆砌,使学生思维始终围绕核心知识。

(二)流程简化,高效推进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流程优化需同步推进素材精选与情境创设两条路径。在素材选择方面,可以建立“典型性×启发性”二维坐标系。以导数教学为例,选择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构成典型函数三角矩阵,确保覆盖多项式、超越函数等主要类型。情境创设实施“现实锚定法”。在数列教学中,可以设计三级问题链———基础层(银行存款单利计算)、进阶层(细胞分裂模型)、挑战层(斐波那契数列应用),每个层级设置35个渐进式问题。教师要对流程简化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核心环节占课时60%以上。

简化教学资源与流程,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核心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中。当教学内容精准、流程高效时,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避免因信息过载而产生学习困惑。这种方式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为后续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教学的固本之基

(一)知识深挖,夯实根基

数学教材蕴含着丰富且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应以高度的专业素养深入钻研,深挖其本质内涵。教师可从研究教材、剖析知识点、建立知识联系三方面入手,建立知识深挖的三维穿透模型,构建“纵向解析—横向联结—立体应用”的知识深化体系。纵向解析时,不妨实施“概念解剖术”。以函数单调性教学为例,可将所学知识分解为图象特征、形式定义、导数判定三个认知层级,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横向联结则可采用“概念迁移法”,搭建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数列之间的转换桥梁。比如,展示二次函数图象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对应关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建立知识联系方面,以商品利润类函数优化问题为例,可设计“问题解决立方体”,涵盖数学建模(面)、推理论证(棱)、运算求解(顶点)三个维度的立体应用。让学生明白函数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与通用性的作用,为学生构建全面且连贯的知识框架奠定基础。

(二)活动落地,学练结合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特点来构思。例如在讲解空间几何相关知识时,考虑到抽象空间概念较难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空间模型构建”活动。让学生利用简单材料亲手制作三棱柱、四棱锥等几何体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与触摸,能够清晰地感知几何体中顶点、棱、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有效突破空间想象的障碍,将抽象的几何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物模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种从实践操作到知识内化的过程,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生成扎实,分层拓展

知识生成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巩固时,教师需设置大量分层练习并定期总结。在知识生成阶段,以数学概念教学为例,可采用“问题驱动式探究”,设计“脚手架问题链”。如导数概念教学时,可设置“平均速度计算→时间间隔缩短→极限值猜想→形式化定义”的问题阶梯。在知识巩固阶段,教师布置习题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分层。巩固环节可实施“分层巩固塔”:基础层配置诊断性练习、提高层设置变式训练、拓展层安排项目任务,三个层级学生占比分别为30%50%20%。为保障学习效果,教师应带领学生定期组织知识总结活动,建立“错题库”,运用大数据分析常见错误类型。如导数计算错误可细分为符号错误、公式混淆、运算失误。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强化理解运用,做到举一反三。

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活动、强化知识生成与巩固,学生能系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稳固知识体系。这既能提升学生数学成绩,也能增强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在数学及相关领域的学习发展筑牢根基。

三、“活”———教学的灵动之美

(一)精准预设,灵活应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准预设教学过程,同时在课堂中灵活应对各种生成性问题。在教学数列前,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小测试、作业分析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数列概念及简单数列规律的掌握情况,据此合理预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选取生活中生动有趣的实例,如电影院座位的排号数列,引发学生对数列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课堂教学主体部分,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围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区别与联系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例如,针对学生混淆公差和公比概念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列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明晰两者的差异。这种精准预设与灵活生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多元融合,知识活化

为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需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多元手段融合、文化浸润,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具象化、情境化的学习体验。以下是具体实施路径与策略:

一是教学手段融合,多媒体与真实案例协同。针对数学抽象性的痛点,教师可利用动态演示工具,如GeoGebra,将抽象的符号语言转化为直观的、具体的视觉形象。讲解函数极限时,教师可通过动画模拟函数值无限逼近某一点的变化趋势,再结合物理案例,如刹车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逐步趋近于零,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的紧密关联。同时,教师也可设计真实问题情境,如“城市人口增长模型预测”“桥梁承重函数分析”,引导学生从数据采集、公式推导到结果验证,全方位体会数学工具的实践价值。

二是文化浸润与情境设计,让数学有温度。讲解等比数列时,教师可引入“国际象棋棋盘麦粒故事”,通过计算麦粒总数(1+2+4++263),生动地揭示指数增长的爆炸性,再结合粮食产量、金融复利等现实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设计“古建筑中的几何美学”探究活动,分析榫卯结构中的三角函数、园林设计中的对称曲线,将数学原理与传统文化、艺术审美有机融合。

精准预设与灵活应变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元教学融合与知识活化,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种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四、“趣”———教学的活力之源

(一)趣味开场,激发好奇

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五感: 视觉(数学之美图片展)、听觉(数学史故事播客)、触觉(几何体盲盒触摸)、味觉(比例概念烘焙实验)、嗅觉(香水浓度与指数衰减)。还可以制造悬念:包含矛盾悬念(如0.999=1的认知冲突)、探索悬念(如寻找丢失的数学公式)、挑战悬念(如破解保险箱密码数列)。这种趣味导入与悬念设置的方式,能够在课堂伊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合作探究,寓教于乐

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在学生分组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确保学生的探究方向不偏离主题。同时,对合作学习进行游戏化改造,设计数学闯关游戏。将知识点转化为游戏关卡,如函数模块可设置“单调性迷宫”“奇偶性幻阵”等关卡。还可以体验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担任“数学侦探”(问题解决)、“数据分析师”(信息处理)等角色。另外,建立即时奖励机制:设置“深度思考奖”“团队协作奖”等荣誉。凡此种种,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融入生活,趣中启智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课堂趣味性。比如在教学概率知识时,以彩票中奖概率、抽奖活动公平性等生活实例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计算概率、分析公平性等活动,将抽象的概率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还可以开展“社区数学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调研超市价格函数、规划公园最短路径、分析交通流量模型。另外,实施与生活联结的项目,建立“跨学科项目库”,可包含“家庭理财中的数列应用”“体育运动中的抛物线分析”“音乐节奏中的分数概念”等项目。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价值。

“简实活趣”教学理念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它以简提效、以实筑基、以活促思、以趣启智,有助于学生深度领略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全方位促进学生知识积累与素养提升的协同发展。通过“简—实—活—趣”四维协同,构建起“目标精准—过程方法灵活—动力持续”的教学新生态,推动教学系统向智慧化方向发展。

 

 

 

(《山东教育》2025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