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讲座 > 正文

找到教师尊严的内在源泉

发布日期 : 2014-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优秀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备受景仰。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职业生涯中,教师的尊严都具有至高的意义。但在社会转型时期,教师的职业目标与职业信念不断受到冲击,一些教师信仰与尊严缺失,如何重拾教师尊严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教师的尊严从哪里来

教师的尊严源于教师个体价值的实现带来的自尊和他人、社会对他们的尊重,是关乎教师群体价值实现和教育事业成败的大事。教师的尊严也源自于教师群体在社会中的角色承担。换句话说,教师尊严首先就是教师的职业尊严。

明确职业目的。教师的职业目的是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是要通过教师的劳动,提高人的实践能力,激发人的自觉自由本性,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的知识修养、学术智慧、道德规范和人格魅力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灵魂。

谨防教师职业工具化。教师不应将自己仅仅视为传递文化或者技能的工具,也不应仅仅是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工具。只有摆脱“工具”角色,摆脱功利化的教学目标和急功近利的短期的教育行为,将自身投入到以生命引导生命、以灵魂碰撞灵魂的“真正的教育”之中去,才能体现教育的本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才能彰显自我的尊严。

为何一些教师缺少尊严

职业目标的功利化。当下社会的变革带来了人才观、素质观和竞争观的改变,以人才竞争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让教育成为影响综合国力和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教育改革带来教学形式与体制的改变,从而影响到作为教育教学事业主要参与者的教师。整体数量的激增、教学理念与行为的转变使教师群体向职业专业化和价值世俗化发生转变,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将教师理解为传递文化、传授技能与灌输道德的工具,也是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工具。

独立思想的丧失。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者和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要保持自身思想的独立,并努力在职业生活中体现与实践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获得作为教师的职业尊严。只有在独立思想的引导下,教师才能做到自律与自省,逐步修炼出高尚的人格与情操,才能保持做人的高洁和对自己理想的不懈追求。只有当教师是积极主动的生命个体时,他的工作才会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他的事业才能充盈生机和活力,也只有这些才能带给教师真正的尊严。

探索实践精神的缺乏。一些教师的教学研究逐渐功利化,其对待学术的态度发生了偏差,他们不以学问为目的,而仅仅将之作为沽名钓誉的手段,将教育研究或者发表论文作为获取名利的工具和晋升职称的垫脚石,根本不在意其是否与真实的教学生活有关,他们的所谓学术研究因此也流于肤浅与浮夸。这种形似而神离的教研现状已经远远背离了教师学术研究的本质和初衷。

如何让更多的教师获得尊严

教师应反思自身的职责与尊严。教师担当的责任应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对受教育者心灵的唤醒,只有教师的尊严受到其群体自身和社会的重视,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同时也应是理想教育的探索者与实践者,作为学者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其对自身尊严的反思,应该超越纯粹的职业意义,从而包含一种丰富而生动的人生关怀。

提升专业素养。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讲,教师从普通的社会人获得教师这个职业身份,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高程度的专业化将为教师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在职深造、科研训练等途径来加以提升,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进而促进自身专业素养与教育人格的完善。

创新精神是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敢于开拓创新的教师,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自信,赢得学生与社会的尊重。所以,教师在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独立精神,可以使教师在成长道路充满自信,敢于超越,获得教师作为教育者的特有尊严。(摘自20131118  中国网,作者:陈思)

 

(《山东教育》201412月第5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