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不能忽略“教师德性”
发布日期 : 2013-10-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长期以来,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培训,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一线教师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教师专业成长就是通过学习掌握相关教育理论,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去打造教师“硬实力”的过程,属于一个“纯技术操作”层面的过程。
不可否认,在教师专业成长中,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但有一点也不容置疑,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是显性的、表层的教育专业素养,更具教育价值的因素还在于内在的、深层的东西——德性,即教师的专业道德。几乎所有较为成功的教育家或名师的成长历程都无可辩驳地证明,教师的专业化,“纯技术操作”层面的“硬实力”再强,如果忽略了教师德性的塑造,那么教师专业发展是不完善的,因为教师德性对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具有决定性的定向、整合作用,更具有外在教育因素难以替代的教育价值、动力价值和幸福价值。
教师德性是最好的课程,这句话是对教师德性教育价值的最好诠释。首先,教师德性有助于学生建立对教师爱的情感,因为如果教师的态度始终是亲切、温和的,那么学生自然体验到“老师喜欢我”的愉悦,从而向老师敞开心扉。而当学生喜爱、认同老师的时候,教师对生活、对知识、对人和社会的态度以及对工作的责任心等这些德性要素,甚至其个性、志趣与穿着打扮,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或被学生潜移默化地模仿。其次,教师德性有助于克服人喜优厌差的“自然天性”,使教育真正实现有教无类。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别人的孩子,尤其是“丑陋”的孩子,就不是教师仅凭天性能做到的,它必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博爱”的德性。再其次,教师德性有助于减轻和消解精英化与功利化的分层教育现状、工具理性主义教育问题以及多元价值社会带来的“去道德化现象”等种种弊病。如果教师能以自己的善良、慈爱、热情、合作等优秀品质引导未成年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无疑弥足可贵。
教师德性是教师获得从事教育事业和自主专业成长的最可靠的“永动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有爱事业、爱学生的高级情感,才会促使教师将专业成长发展为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当然,如果有可能,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将之发展为一种信念,因为只有信念才能产生持久的动机,促使教师不断追求事业发展的更高境界,使教师个体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也不会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另外,教师德性的提高,使教师能够做到事事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会为自己拓展出一个无限的发展空间,全面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德性之“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的境界。
教师德性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源泉。有德性的教师首先是“善”的,而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善’的实践活动”。教师如果超越了现实与功利,对教育事业特别热爱、特别投入,那么他们就会把工作诗化,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获得纯真感动,并在与学生一起慢慢成长中享受着充实的人生。教师如果能够始终做到以审美的眼光欣赏、尊重学生,那么未成年人的天真无邪就会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完全异于浮躁现实和物欲生活的幸福。教师如果对所从事的工作始终抱有研究和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导航、统领和推动专业化成长,最终也必然会在专业化成长带来的自我价值提升中感受到职业的幸福。
对广大教师来说,德性的专业价值和人生价值虽大,但获得的难度更大。因为获得和提升德性水平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赖于教师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凭借一件件平凡而具体的“小事情”去“慎独”般地、自觉自愿地锤炼和锻造。因此,教师自己不仅要“身处教育情境”,更要用整个身心去深入体验教育生活,关注具体教育情境中具体学生的体验、感受、困惑、烦恼以及心灵深处的悸动,善于和勤于反思,寻求合乎德性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教师德性的获得和提升除了靠自身的“慎独”和“感悟”,与教师培训有没有关系呢?事实上,教师德性的养成需要必要的相关知识经验作基础,还受到一定的外在物质条件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强化“德性培训”是有必要的,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在设计和实施整个教师培养与培训制度时,都应该将如何提升教师德性作为核心主题与重要内容来加以考虑,尤其是如何创设具体而真实的教育情境,实现教师在全身心体验中提升德性素养,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摘自2013年5月22日《中国教育报》,作者:侍青 高鹏)
(《山东教育》2013年9月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