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讲座 > 正文

改革切忌违背规律

发布日期 : 2012-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对于教育上有作秀之嫌的“改革”和“创新”,大家并不买账,舆论也非常关注。一俟有什么“花拳绣腿”,媒体很快就会扎堆围观。对此类“创新”的不宽容是好事,毕竟所有称得上创新的举动都应符合教育规律,具有良好的发展方向,虚头巴脑的东西自然不被认同。

如今事关区域教育创新的举措不少,对其中的作秀之举,同大多数人一样,笔者也不买账。但是,在不宽容的同时,笔者认为更应明晰这样一个认识:有关教育区域层面的创新,并不能只是归于作秀范畴加以批评了事,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将真正的区域改革创新改到深处,往内涵发展。

对于缺陷严重的创新基层最有发言权,毕竟基层学校和校长教师是“局中人”。就有这么一位农村校长,日前很闹心。懊恼之气源自本校老师背地里骂他“没骨气”。教育局此前在推进教育均衡上出台新举措——实行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委托管理的政策。对子接了,活动也开展起来,但是本校教师却对城区学校的送课下乡、教研对接并不认可,认为来者匆匆忙忙,送来的教育智慧和本校的教学实际差距不小,实际作用不大。同样令人尴尬的是,委托方的校长也是一肚子牢骚:一下子给我们安排几所学校,哪能顾得过来?

教育局一项出于良好愿景而推出的创新性举措,缘何两边不讨好,难以发挥实效?这恐怕和创新行动的决策者、筹划者思虑不周全脱不了干系。对在哪方面创新想得多,而对具体怎么做、如何有效推等关键环节用心不够。最终,虽然想法很好,但整个方案缺少论证、设计粗粗拉拉,这让好的创意大打折扣。

说到这里,笔者又想起吉林省某县一项成功的创新实践。该县从几年前就大力推动教育督导创新,设计出“两把尺子”,大的尺子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来,同时在小尺子上用足县级教育部门的智慧。针对每所学校实际,教育局和学校共同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即使是后发展学校,只要奔着协商定下的目标努力,年底的督导结果同样是高分。这种依据校情、实事求是的督导让学校有了方向、更有了干劲。可见,对于区域内的各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对一逐个协商、科学而客观的评价机制,创新就会打折扣。

例子要说的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不少创新行动最终落个不知所踪,就是因为推得不专业、力度也不够。正所谓“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再好的创意也要有坚定而有效的执行者。如果不注重这个关键环节,再有想法的领导也只能做思想者,不太适合做实际工作的掌舵者。

为什么一些创新行动最终只是水过地皮湿,真正教育改变很少生发?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有的领导虽然貌似视野开阔、脑子转得快,但新的主意一个接一个,或者对于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和层次也在不断转换,这让执行团队无可奈何,只好顺势而为。虽然忙得“人仰马翻”,但是工夫却没渗透到本区域教育的实质性发展和改变上。这种劳民伤财的做法,不仅令人遗憾,说严重点,就是行政不作为或者乱作为。

毕竟,教育创新是求新,图的是区域改变,自然是比较严肃的问题,本身也应是一个低概率事件。笔者认为,区域教育创新要事先经过深入的思考、精心的设计,并且要加强集体决策,最大程度增强其科学性、可行性。

只有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创新,创新才有可能生发、发展,臻于成功,否则,它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发展之累,忙乎半天也难得有好结果。(摘自201258  新浪网,作者:王友文)

 

(《山东教育》2012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