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构的原则
发布日期 : 2012-04-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在校园文化建构中,有些问题亟需厘定清楚:设计校园文化的上位概念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教育哲学去支撑?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是独立地单兵作战,还是在看似繁杂的现象中统筹安排与实施,即采取什么样的运行体系?校园文化搞得好的学校,要从怎样的方略层面考虑,要从什么理念出发,要用什么样的人财物去给力?我们在设计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总体方案时,要考虑到用,要考虑到为何而设计,而不是浅层次地为应付上级检查,为迎接各种节庆活动,为显性地美化校园而做表面文章。如果我们的校园文化只为此而做,只停留在如此层面,还是不做为好。
校园文化的上位概念,即它的内容,应该是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中小学生守则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或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就和我们的教育教学相融通了。不是什么内容都能进入校园文化内容体系的,要防止漫无边际;也不要只盯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只做自己愿意做的内容,也就是要杜绝随意性和片面性。在现实中,许多中小学校没有找准上位概念,盲目地建构校园文化,或根本不设定上位概念,细化不出系统的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胡乱拼凑,任意定量定性,根据领导的好恶决定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导致校园文化质量不高,缺失明确的工作目标。
多元课程管理理论认为,校园文化内容体系的范畴应依据国家教育督导条例、中小学生守则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去厘定,在该范畴框架中去挖掘、去细化、去创生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内容体系。如此说来,目前的校园文化“挂一漏万”的多,“挂”的不全是应该“挂”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内容,还“挂”有其他不该“挂”的内容,冲淡了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内容,有些还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其实,这一上位概念的确定,内容是丰富的、巨大的,拓展出来,会令我们不知从何下手,甚至眼花缭乱。因而,就存在一个怎样按学段、按年级系统地定量定性的问题,就存在一个怎样精要、简约、有用的问题,这些都是建构校园文化之初就要考虑和着手解决的。
多元课程管理理论建议,中小学校园文化应该以我国乃至世界第一部教学论《学记》为教育哲学基础。《学记》虽然只有1000多字,但它系统完美地表述了学校该怎样去进行教和学的互动,无论是在教育教学原则上,还是在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上,都有系统的表述。在教育哲学理论指导层面上,没有哪一部教学论能像《学记》一样把校园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功能等阐释得如此透彻、系统、全面和可操作。因此,建议大家在建构中小学校园文化时,要以《学记》为教育哲学的支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构出高水平、高规范、高质量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运行性质和运行体系,也应提上议事日程,甚至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多元课程管理理论认为,校园文化要课程化实施,即定性在课程范畴,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我们可以把国家设置的学科课程视为核心课程,把校园文化中的许多活动项目设定为非学科课程,使其构建于多元课程管理体系之中。如此一来,以学科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建构,可以使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而有效运转,得以全课程设计、全流程安排、全方位体验。
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如果校园文化纳入到多元课程体系之中,就可以使校园文化成为学科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和纵深拓展的课程平台,就可以解决学科教学模式中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诸多难题,也能使校园文化有更强的生命力。因为,在当下中小学校开展的活动中,只要能和应试学科课程相融通,就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如果我们按这一方向进行思维,并探索出可行的实践活动,就会给陷入迷茫的课程改革以启迪。
多元课程管理下的校园文化按上述观点去建构,就有可能避免校园文化各个项目的“杂乱无章”,就有可能有效地服务于国家督导条例、中小学生守则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内容。如此实施,校园文化应该是有效的、系统的、优化的。因而,校园文化要有上位概念,校园文化要有教育哲学的支撑,校园文化应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这是我们建构校园文化的原则。(摘自2011年12月3日《教育时报》,作者:张欣)
(《山东教育》2012年3月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