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讲座 > 正文

别误读学校管理中的执行力

发布日期 : 2011-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企业强调执行力,这是源于企业向管理要效益的前提,也是借鉴了军事管理的思想。但比较下来,教育管理并不同于企业与军事管理,教育管理不是简单管理,当属于高级管理范畴。因为教育管理的对象主体是发展中的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甚至还包括家长。

目前,许多专业的企业管理培训机构也走进了学校管理领域,把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机制复制到学校管理之中。而且客观来看,这对学校管理,尤其是对常规管理的许多思想与行为是有利和有效的,是把积极的管理元素进行了行业间的横向移植。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必有自己的行业特点,全盘复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至少会有误读问题。

具体到执行力,分析下来,有三大问题可议:

一、执行力不是简单的“听话”

“知识分子不好管,不听话。”这曾是一位成功办过工厂的老板在转行办民办学校后的感慨。凡是经历过工厂、企业或商业服务行业的人,在走进教育界后,大多会下如此结论。而这一结论在今天而言就可能会演绎为执行力问题了,这是误读。

至少因为教师的学识会对校长的指令或计划有自己的辨识,如果校长的指令本身有问题,教师们就会思考,也会有所反应。有时不同方式的反应会让制订计划者不愉快,于是便有了“不听话”之说。不记得是哪位培训师在企业培训中说,“有的人就干肩膀头以上的活,有的人只干肩膀头以下的活”。这话很“雷人”,在企业中或许行得通,但在学校中说这话便会让教师很纠结,甚至会遭遇教师强烈的抗议,并且会用“尊重”的名义来和你“说事”。

所以,在学校管理中下发指令以及制订计划时需要比企业更多地讲一些民主、调研,也需要更多的一些方法,规避简单的上下级之间那种“官气压人”。这样,领导者就不会因此自寻烦恼地去感受“教师不听话”带来的管理困惑,或把问题归结到“教师缺乏执行力”上而耿耿于怀。

二、执行中该有活力和创新

学校的常规管理以及在课堂教学中,都不能被事前计划约束得一成不变,因为教育管理是一个极具活力和变数的系统工程,这是其行业特点。

然而,在过度强调或简单理解执行力的思维下,很可能会让学校的组织肌体呈现出“不思想”“没活力”的态势,也就是“自上而下地发指令,自下而上地无思考执行”。这看起来是“说到做到”“不打折扣”,却让组织的活力无法体现。尤其是遇到事前没有想到的问题时,若教师只是一味地固守着计划行事,不会“因变而变”地积极思考、灵活变通,看似执行力很强,实质上是让组织成员集体出现“活力沦陷”。

三、执行力不只是下级的事

事实上,作为发号施令的领导,常常会用执行力来强调下级的服从意识。

殊不知,执行力首先应该是从出台政策或制订计划者自身做起。例如,有的校长在管理中非常善于布置工作,但是,在执行中的检查落实却很少。时间久了,教师知道校长的毛病后,执行力自然就会“打折”,而校长过后再说教师执行力不强时,自己也会心虚。因此,领导关注自己的执行力问题,要看自己有没有先做到“严于律己”。

蔡林森校长在洋思中学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时,也曾遇到重重阻力,但他没有把责任推到教师执行力不佳的解释上,而是用自身的执著、坚持以及亲力亲为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所以,我常常对教师们说“蔡林森就是执行力”,因为,蔡林森做到了“执行力先从自身做起”。(摘自201172日《教育时报》,作者:王国平)

 

(《山东教育》201110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