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式课堂的建构原则及价值取向

发布日期 : 2020-05-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层级式课堂的建构原则及价值取向

    ———以初中数学为例

山东省淄博第十五中学   杨荣国

20196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这是国家对新形势下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升数学教学实效的新要求,为层级式课堂的研究、建构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层级式课堂建构理念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鉴于此,笔者提出“层级式课堂建构理念”,并将其内涵定义为:依据不同或同一时段年龄和认知水平差异,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以知识学习、理解运用、技能培养和行为参与为旨归的,以习惯培养、兴趣激发、能力提高为层级的梯度化螺旋式教学活动的实施。

虽然我们在实践中已经找到了影响课堂教学实效、制约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现有的研究多围绕学生个体、作业内容、试题命制、个别辅导等因子展开,而层级式课堂研究则是以习惯、兴趣、能力为层级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体系建构的。它能促进层级式教育教学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化、体系化,体现新时代层级式教育教学改革。

二、层级式课堂的建构原则

(一)关注问题呈现的层次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层次性强、有深度的问题设计是学生质疑思辨、激趣引思、增强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活化剂,这就要求我们在针对重难点、质疑点、易混点和关注点设计教学问题时,在其科学性、逻辑性、可操作性、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其多样性、层次性、多角度及其设问深度、覆盖广度、教学效度,开展有益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技能运用及实践能力,从而映现课标和教学建议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都有相应的收获,得到相应发展。

(二)关注环节设计的梯度性

环节设计是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认知规律,用科学实用的方法组织课程内容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科学、清晰、合理、重难点突出、质疑点明晰、有层次感是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既要关注数学理论知识处理和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还要关注环节设计的层级性和梯度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跳起来”够得着一点,“伸伸手”摘得下一些,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全方位发展。

(三)关注习惯养成的渐进性

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得到、总结、养成且不易改变的技能技法、解题规律和学习行为的综合体。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规律的学习与巩固时,鼓励学生敢于说“不”、乐于发表想法、勇于质疑权威,使其逐渐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善于归纳的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关注兴趣调控的原发性

宋代程颐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提。然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单靠教师讲解、学生想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深度、情境活动的探究性与参与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与梯度、教具选用的准确性与适度、多媒体辅助的适时性与效度等教学手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及时、积极地融入教学探究实践,从而在自主、自由、自发、自觉的兴趣学习中,感受数学之美,领略数学魅力。

(五)关注能力提升的螺旋性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定理公式、基本规律的同时,结合学生知识的积累程度、运用的广度及学习能力的大小,使其从知识储备的厚度、问题探究的深度、能力提升的高度上得到提高,在体会不同章节间单个知识点的衔接与渗透、知识块和知识串间的整合与重组上下下功夫,在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上做做工作,从而实现认知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螺旋式提升。至此,知识、能力的目标并行、同达,一举两得。

(六)关注学科德育的随机性

立德树人,“德”为先,这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所在。润德、育人、导行是学科教学的终极性目标。这就启示我们要创新实施途径和呈现载体,通过精心设计各类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探究实践活动,“于无声中”润德,“于笑谈中”育人,“于无意间”养行。如此,学知、育能、润德、导行“四位一体”,一气呵成。

三、层级式课堂建构的价值取向

(一)让死僵的理论知识传授和数据呈现变得可观、可感、可体验

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新一轮综合改革,必定再次引起数学学科教学方式的转型,从“一言堂”“满堂讲”向以习惯培养为主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参与式学习转变,从“填鸭式”“灌输式”向以兴趣激发为目的的情境体验、活动参与、探究实践教学转变,从“堂堂练”“搞题海”向以能力养成为旨归的策略引领、规律总结、方法指导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做好活动设计与呈现、议题发掘与思辨、情境创设与体验、实践探究与参与等教学策略的层级式、多维性建构与尝试,让数学教学从单一的知识传授、问题解决走向学生自觉参与、自主互动,从中积累数学经验,体味数学乐趣。

教学“勾股定理”时,笔者采取实践活动策略,引领学生走进学校实验室施工现场,通过某些工程设计运算,化无形的数理逻辑为有形的实践运用,变晦涩难懂的“a2+b2=c2”字母公式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养成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实践的习惯,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空泛的习惯兴趣化,使能力培养变得自主、自觉、自发化

《意见》指出,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这就告诉我们要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鉴于此,教师应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巧妙创设情境、设置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让其在猜想、质疑、交流、辩论、说理中自觉参与、自主思考、互动探究、自我提升,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求为自觉,变“要我学”“要我做”为“我要学”“我要做”,充分营造一种自由、轻松、包容、开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解惑、释疑中养成互动参与、合作竞争的习惯,激发乐于学习、思维推理的兴趣,培养勇于质疑、创新实践的能力。

教学“七巧板”时,笔者以“拼图游戏”为载体,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探究欲。

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通过折叠,将其分割成一副七巧板。

1.从一副七巧板的7块板中任选2块,能拼出多少种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有几种不同的拼法?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拼图过程。

2.拼一个梯形,至少要用几块板?你是怎样拼的?

3.如果将7块板都用上,你能拼成三角形吗?能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吗?你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4.利用全部的7块板,你能拼出教师给出的这些图形吗?比一比,看谁拼得快。

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掌握了“平行、垂直及角”的概念。在教学实施中,学生被“拼图游戏”吸引,主动参与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活动,并通过具体图形的快速拼接,掌握了“七巧板”拼图技巧,享受创造的乐趣,发现合作的力量,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生活之美。

(三)让无形的德育素养渗透和价值传承变得有型、有势、有融合、有灵魂

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可见,德育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学科教学的灵魂。时下数学学科教学只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公式定理等生硬、干瘪的讲解,德育教学和价值观育养往往被忽视。层级式课堂理念则直接与德育关联,与价值观养成挂钩,形神兼具,寓育德、养行、价值观培养于无意间。

教学“‘π’值及其运用”时,笔者以“争做小小数学家”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组:搜集历史信息和数据,呈现“π”的发现史。

二组:组织“π值”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多又准。

三组:结合生活实际,发现“π值”的运用价值。

该教学策略的实施,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能力、生活实践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学生的数据收集、快速记忆和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自然育养,乐于创新、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兴趣自觉激发,搜集整理、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科学推理、创新实践等能力应然提高。课堂在兴,习惯在变,兴趣在增,能力在升,教学相长氛围日渐浓厚。

(《山东教育》2020年4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