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研究课的思考
发布日期 : 2019-09-19 点击次数 : 197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青岛市第六十五中学 刁明传
不久前,在数学组举行的组内研究课中,听了本组一位从教四年老师的课,授课的内容为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一章中的“有理数的加法”一节。这位老师授课的过程和时间是这样安排的。一是情景引入。运用学生尤其是男生感兴趣的足球作为情景引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在2018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山东鲁能队与大连一方队进行的一场足球比赛中,上半场山东队进了一个球,下半场大连队进一个球,问这场比赛谁胜谁负,山东队的净胜球数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出的?”时间大约是五分钟。二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发现。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小组前后四人进行讨论。然后从一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列出式子1+(-1)=0,并让小组代表总结法则一“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零”。运用同样的方式,教师一边列举山东队与大连队上下半场的进球数,一边让学生列式子,一边找小组代表总结法则二“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总结法则三“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总结法则四“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时间大约6分钟。三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应用。直接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有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整数与分数(还有小数)相加,分数与分数相加”。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教师把所有题的解题过程都讲了一遍,遇到较难的题更是大讲特讲,时间大约25分钟。四是反思与检测。做完练习以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进行检测,时间大约9分钟。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基本素质较高,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教学基本功较扎实。创设很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来学习知识,较好地运用讲解和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听完这节课后,我认为在以下方面值得探讨。
一、教学用时
在本节课中,这位教师基本上没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找班级中学习优秀的同学来回答或干脆自问自答,很多学生根本没来得及思考。我们听了太多这种类型的课;教师在课前事先准备了大量的配套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定理的讲解刚一结束,这种练习便如潮水一样涌来,通常是每个题目刚刚展示两三分钟(甚至时间更短),教师就匆忙叫停,有学生能做则请其解答之,无人能做则自己讲解,一节课下来,大容量、高密度的训练使师生都疲惫不堪,可结果如何呢?学困生课后抄作业成风,就连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通过找家教、上课外辅导班的形式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在下降,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丧失。久而久之,相当一部分学生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习惯:老师出题时你不用思考,因为老师一会儿就讲,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学生由来不及思考发展成为根本不用思考而完全依赖老师讲解,到真正需要他独立思考时他已不会思考。
二、教师的作用
新课改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就是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让教学过程由“教师教、学生学”转变成“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教师采取以下过程是不是会更好:(一)通过足球比赛中上下半场净胜球的例子,让学生列举比赛中可能出现的输球和赢球的情况并通过列式得出赢了几个球。(二)教师将学生列出的算式进行归类,让学生观察思考有理数加减分几种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法则。(三)给出课本中的例1:(1)180+10;(2)(-10)+(-1);(3)5+(-5);(4)0+(-2)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说出每一步的运算依据,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运算步骤。(四)让学生自己编出不同类型的有理数加法的计算题目并说出计算依据和结果。(五)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举应用有关有理数加法的例子。(六)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得与失。
在本节课中,教师一味在讲,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教师没有很好地充当好自己的角色,没有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去,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思考的状况、学生的意见、看法和想法等方面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思维出现的困难,没有分享和学生一起解决困难得到的快乐。
教师是组织者,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教师是引导者,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教师是开发者,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教师是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会成功的快乐,一起解决出现的困难。
(《山东教育》2019年7、8月第29、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