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课堂沉默”现象分析及对策

发布日期 : 2017-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济南市长清区第二实验中学   康荣华

 

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英语学习时间较长,但效果普遍不理想,学生只能掌握有限的英语词汇和语法,根本不能满足日常交际需要。在营造师生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时,学生往往热情不高,就算知道答案也会避而不答,充当听众。这种“课堂沉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挫败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研究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及对策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分析

1.教师教学风格方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英语教师仍没有改变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依然呈现满堂灌的教学风格,并且以英语语法教学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中听说能力的培养。英语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讲解英语知识点,学生做笔记,很少有课堂讨论或者课堂提问等课堂参与机会,课堂沉默现象十分严重。同时,教师为了完成英语教学任务而赶课,也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情况,特别是初三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很紧张,教师要在上学期将整个初三的课程讲完,下学期还要进行复习,导致初三英语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很少给学生机会开口讲英语,课堂活动也很少。另外,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提问很少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反应,课堂互动效果很差,时间一长,教师也就不再期待学生的回应,使得教师对英语教学持一种消极期待的态度,而这种消极的期待会进一步加剧学生的沉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课堂沉默现象越来越严重。

2.师生关系方面

初中英语课“课堂沉默”的另一个原因是师生关系不佳。一些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对课堂的喜爱程度与其对教授该课程的教师的喜爱程度呈正相关:如果学生喜欢某个教师,那么就会喜欢上该教师任教的课程;反之就会对该教师任教的课程产生厌烦心理。通常来讲,初中学生更喜欢那些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知识渊博的教师,具备这些品质的教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敢于发言,课堂参与热情也高。但在现行的教学评估体系下,教学评价多以学生成绩为最终导向,应试教育逼迫教师不得不将教学重心放在英语知识点的讲解上,并且奉行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师生关系也不够融洽。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害怕在英语课堂上发言,以免因发言出错而遭受教师的批评或惩罚,进而造成“课堂沉默”现象的出现。

3.学生学习习惯及性格方面

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性格等都会对其在课堂中是否沉默产生影响。英语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不同性格的学生也往往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其中,内向的学生多喜欢有条不紊,提前进行计划,习惯于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看书;外向的学生则喜欢交际,不喜欢自己独立学习。具体到英语课堂上,内向的学生容易害羞,不喜欢回答问题,自尊心较强;而外向的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表达。在我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普遍不够重视,导致一些内向的学生可能笔试成绩很好,但口语往往很差,在课堂上明明知道问题答案却难于表达。

4.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沉默代表了得体、谦虚,比如长辈讲话时晚辈要保持沉默以示尊重。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要对教师保持一定的尊敬,不可以质疑教师的权威,部分学生会因此而变得沉默。另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面子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因素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英语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十足的把握来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就会为了避免伤害自己的面子而保持沉默,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

二、如何打破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尴尬困境

1.正确认识“课堂沉默”

要想打破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尴尬困境,最重要的是让教师正确认识到,英语教学的价值与目的是为了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借助英语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在“课堂沉默”现象面前,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允许学生自由讨论与表达观点,并参与英语课堂互动;其次,教师要正确看待并接受“课堂沉默”现象的存在,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能够独立思考并且有自己思维方式的人,适当的沉默反而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中合适的沉默或停顿,合理安排英语课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沉默与教学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充分利用课堂沉默的价值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环境

1)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主要指英语课基础教学设施的摆放、班级人数以及课堂教学空间等。轻松愉快的物理环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度。目前,我国初中英语课普遍实行大班级容量教学,很难完全做到小班教学或者是个别教学,因此要想改善初中英语课物理环境,可以从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形式入手,利用最优化的组合方式来安排学生座位,如马蹄形的座位排列形式等,这样可以将容易走神、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放在明显位置,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摆放方式,例如,英语演讲比赛可将座位安排为半圆形,英语课堂讨论可将座位安排为环形或者是分组型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室空间形式只能起到一种辅助作用,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2)语言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英语回答问题,同时自己也要尽可能地用英语讲课,这样能够对学生学习英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整个班级中形成一种“学英语,用英语”的氛围,创设出与教学相辅的英语语境。其次,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英语素材,如订购一些英文杂志或英语报纸等,以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受力,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英语语言,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指的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由师生之间的情绪、注意力以及思维等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环境,它是构建轻松、和谐课堂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明确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宽容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给予每一个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将课堂沉默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教师还要注意采用民主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感受到个人的作用所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减少学生沉默的动机。民主式教学并不是完全质疑教师的权威,而是对教师权威进行适当的弱化,将教师的作用定位于“引导”而非“主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体性。

3.理性分析学生性格,区别对待“课堂沉默”现象

不同性格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相同,因此要理性分析学生的性格,区别对待“课堂沉默”现象。内向的学生习惯倾听与思考,害怕回答错误而不敢回答问题。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准确把握其心理,有意识地引导内向学生回答问题,调动其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对正确回答要及时给予表扬,对错误回答也不要急于批评。而外向的学生则比较积极,经常主动回答问题,但往往缺乏认真的思考,回答不够准确。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引导其进行认真思考,以减少无效回答,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课堂沉默”现象在初中英语课中普遍存在,它是教师教学风格、师生关系、学生学习习惯以及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课堂沉默”现象,从物理环境、语言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入手,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理性分析学生性格,区别对待课堂沉默现象,从而打破学生沉默动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山东教育》201612月第3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