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发布日期 : 2025-03-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 王 坤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其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创新思维及增强实践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面对现代教育多元化与快速变化的需求,传统上依赖学案与静态课件的课程资源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充分满足新时代的教学新要求。为此,“学习平台+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新型模式应运而生。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便捷且高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个性化学习的实现与即时互动交流的开展。在此背景下,积极构建并应用基于学习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数字化课程资源,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信息技术传统课程资源的局限
课程资源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石,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传统的课程资源,如电子教材、教学课件、微课视频及学习指南等,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局限性日益显著。
(一)内容滞后与形式单一
内容的更新速度缓慢,展现形式局限于文字、图片或基本演示,缺乏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例如,在编程教育领域,仅凭静态的文字和图像难以让学生直观感受程序执行的动态过程,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理解复杂概念的难度。
(二)学习方式被动且缺乏个性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围绕线性阅读和教师的直接讲授展开,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难以依据个人学习需求和节奏进行自主探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互动交流机制缺失
传统课程资源缺乏即时的反馈渠道和有效的互动平台。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后遇到疑问,难以及时获得解答;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受限,不仅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也不符合现代智能化教学的需求。
(四)资源分散且共享不便
课程资源分散存在,部分内容交叉重复,缺乏系统的整合。在资源共享和传递过程中,常遭遇格式不兼容、存储难度大等问题,这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阻碍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因此,对传统课程资源进行优化和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
(一)开发与平台融合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数字化课程资源犹如烹饪艺术中的多样食材,被精心融入学习平台这一“智慧熔炉”,实现了学科内容的数字化蜕变与生动展现。这些资源涵盖多种媒体形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直观而生动地诠释学科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平台能够灵活获取,适应个性化的学习场景与节奏,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注入了强劲动力。
1.文本类资源。作为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文本类资源包括便于即时查阅的电子教材,以及促进师生间学习感悟与分享交流的学习笔记。例如,在探索“数据库设计”的奥秘时,学生可以借助笔记详尽地记录设计流程、遇到的挑战及解决方案,为日后的复习与反思提供宝贵资料。
2.图像类资源。图像类资源以直观的形象助力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深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升学习效率。它们涵盖梳理知识脉络的概念图、思维导图,以及生动展示数据与操作成效的图表、实例图片等。在“数据可视化”的讲解中,通过展示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多种图表类型,学生能直观感受如何依据数据特性选择最佳图表进行可视化表达。
3.音频类资源。音频类资源为学生开辟了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包括可重复聆听的语音讲解,以及增添趣味性的音效与背景音乐。在“人工智能初步”的课堂上,对于机器学习原理、神经网络结构等抽象概念,语音讲解的反复播放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复杂知识。
4.视频类资源。视频类资源通过录屏或实地拍摄的教学视频,以及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演示动画,将信息技术知识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学习“递归算法”时,动画演示递归调用的生动过程,结合视频的自由暂停与回放功能,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逐步掌握递归的核心概念与原理。
5.互动类资源。互动类资源赋予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体验,包括强化知识掌握的在线测试与练习、模拟真实情境的虚拟实验室,以及激发学习热情的编程闯关游戏等。在探索“网络技术基础”时,在线测试与即时反馈的练习系统帮助学生即时巩固新知,通过详尽的解析揭示学习盲点,引导学生精准提升。
数字化课程资源以其多元化的形态与互动性,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开辟了广阔天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化、高效化的学习进程。
(二)构建主动挑战趣味激励的教学设计
借助先进的学习平台与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我们正重塑教学设计,开辟出一条迥异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全新学习路径。传统模式犹如遵循一成不变的菜谱进行烹饪,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新模式则如同一场创意无限的烹饪大赛,充分利用学习平台的智能引导与多样化的数字资源,巧妙融合项目式学习与问题驱动学习,精心策划一系列既具挑战性又充满趣味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以“编程基础”为例,教师将原本枯燥的编程知识,巧妙地融入趣味盎然的游戏闯关体验中。这一匠心独运的学习旅程,要求学生攻克一系列难度层层递进的编程挑战才能抵达终点。每个关卡都精心设计了特定的编程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编程的基本语法与逻辑思维。例如,某一关卡学生挑战编写代码,完成一个简单的猜数字游戏程序,这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变量定义、条件判断、循环语句等核心知识,构建出合理的程序逻辑。这一过程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编程的热情,更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在这一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借助平台提供的数据反馈,如学生的学习进度、答题准确率等,教师能够实时洞察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精准调整教学策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应用
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应用,犹如一种精心策划的知识烹饪艺术,将丰富的“食材”———数字化资源,与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的学习环境深度融合,烹制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知识盛宴。智慧教学平台作为烹饪的核心灶台,不仅巧妙融合了数字化课程资源与教学设计,还实现了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紧密交织,构建了一个涵盖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体化学习生态系统。
(一)课前:精准预热,学情洞察
1.预习资源精准推送。教师精心挑选与新课紧密相关的教学视频、电子教材等数字化资源,上传至学习平台,并设定明确的预习任务与要求。学生登录平台,在预习资源的引导下,初步掌握新课内容,明晰学习重难点。同时,平台的提问讨论区成为师生交流的桥梁,可有效解答预习中产生的疑惑。
2.学情报告精准生成。学生完成预习测试后,平台即时反馈测试结果,自动生成学情报告。教师通过分析报告,精确把握学生的预习进度与知识掌握情况,为课中教学策略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实现教学的精准化与针对性。
(二)课中:多元互动,高效吸收
1.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师依托平台,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提供丰富的案例素材、操作指南等数字化资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任务展开协作学习,随时查阅数字化资源,解决学习难题。以机器人编程为例,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利用平台资源设计并编写机器人运动程序,实现知识的实践与应用。
2.互动交流深化理解。教师利用平台的在线讨论功能,组织课堂讨论,涵盖学习难点分析、知识点理解探讨、算法设计思路交流、代码错误解决方法分享、项目实践创意构思等话题。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借助在线投票、抢答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针对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与答疑,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三)课后:巩固拓展,持续提升
1.针对性巩固练习。教师在平台上发布课后作业,包括练习题、拓展阅读材料及课外实践项目等。学生完成作业后提交至平台,教师即时批改并点评,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
2.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与测试结果,智能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如for循环语法应用等,平台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视频与练习题;对编程兴趣浓厚的学生,则推荐拓展性的编程项目与学习资源,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3.全面评价与反馈。教师借助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涵盖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在线讨论参与度等多个维度。同时,学生也可通过平台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教学相长,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构成了一个紧密相连、协同作用的整体框架。这一框架通过资源内容的科学规划、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以及高效利用数字化资源驱动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路径,深度挖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无限潜能,不遗余力地推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山东教育》2025年3月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