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架起生活语言和化学语言的桥梁

发布日期 : 2016-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乳山市实验中学    

 

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化学符号,是帮助人们从宏观物质到微观构成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最基本的化学用语,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密切联系。根据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状况和化学本身的特点,为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化学用语,帮助学生架起生活语言和化学语言的桥梁,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激发兴趣,突破元素符号关

在教学中为了变机械记忆为趣味记忆,我重点在“趣”字上下功夫,采取“寓理于趣”“寓学于趣”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记忆效果。

“寓理于趣”:在讲授化学元素符号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元素符号的发现史和元素周期表的形成过程以及我国化学的发展史,给学生详细讲解了戴维发现元素的经过和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是如何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此外,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和成就,把传授知识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寓学于趣”:通过一些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如学习元素符号后举行小组比赛,我让学生拿出课前自制的“元素扑克牌”,采用抢答的形式做以下游戏。给出如锂Li、铍Be、钠Na、镁Mg、铝Al等元素符号:①找出“首位字母相同”的元素符号;②按中文名称偏旁“金”“石”“气”进行分类;③按元素符号字母的多少进行分类。通过小组排列“纸牌”的游戏活动,将“元素扑克牌”按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反复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在体验中感悟知识之奥妙,在游戏中品味成功的喜悦。

对元素符号的教学,还要通过学生熟知的几种物质,从宏观物质到微观构成再到符号表示,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弄清楚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在物质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里加深理解,形成规范的化学语言,并会用这种化学语言正确地表示各种化学变化过程。

二、明确写法和读法,突破化学式关

针对初中化学出现的100多个化学式,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质化学式,除O2N2H2Cl2是双原子分子,其余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第二类是化合物的化学式,一般组合规律为“正价前、负价后,求公倍、价除它,得个数、写右下、代数和等于零”。例如氧化铝的化学式写法如下:铝元素的化合价是正三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负二价,正负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是六,用六分别除以铝和氧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得数分别写在铝、氧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按化合物组合规律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在读法上,对单质化学式一般读其元素符号名,如Fe读铁;若单质为气体,读时元素符号名后加一“气”字,如O2读氧气,Ne读氖气;对化合物可按照“正写倒读”或“先写后读”,如NaCl读作氯化钠。

化学式是继学习元素符号之后所学习的又一种化学用语,作为化学学科的基本工具,化学式的书写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书写化学式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化学基本技能。但由于书写化学式所需的有关知识记忆量大抽象性强,极易成为初中生学习化学的难点。有了前面元素符号学习的相关铺垫,以及常见物质化学式的提前渗透,化学式的意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再次强化“宏观—微观—符号”三者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同时还要注意从量的方面引导学生对化学式的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为下一步学习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打下基础。

三、实验搭桥,现象做媒,突破化学方程式关

在突破化学方程式关时,我注重以实验搭桥、以现象做媒来加强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记忆,以大量丰富的感性知识,变抽象的机械记忆为具体的形象记忆,从而达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目的。

记忆化学方程式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结合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为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白色粉末为氧化镁,是生成物;镁和氧气是反应物,反应条件为点燃。二是根据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来记忆。三是借助于反应规律来记忆。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我抓住受热前、受热时、受热后三个不同的阶段,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进而掌握其物质的生成和颜色的变化。受热前氧化铁为红色粉末,受热时红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就说明受热后生成了铁(黑色)和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了解了实验过程和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学生很快就会联想到化学方程式的写法:3CO+Fe2O3=2Fe+3CO2,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是突破化学方程式记忆的一条有效途径。

 

(《山东教育》20165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