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其实是一种研讨和升华

发布日期 : 2016-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德州市第一中学   郭道雨

 

说课这种形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现在已经成为检验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常态手段。说课常见的形式是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内,针对同行或教研人员用口头讲述的方式阐释对特定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的一种教研活动。说得通俗点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执教者要“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这“三说”问题。

说课与讲课不同,首先是二者面对的对象不同,说课面对的是行家里手,讲课面对的是学生。其次是二者阐释的主要内容不同,说课是要让同行知道你将要对某部分怎样讲,为什么这么讲;讲课是想办法让学生学会某部分的主要内容就行了。所以,说课不能等同于讲课,说课要有自身的特点。这里笔者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有不当之处,还请行家批评斧正。

一、变“教”为“说”,抓住说课的重点

说课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什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教课,对于教什么这一问题比较好把握,我们可以借用这一优势,转变一下思路,变“教”为“说”,确定说课的内容。

因此,说课前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要做好学情调查,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二要解析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知道《课程标准》要求教什么。根据这两方面的准备,确定这节课(或专题)应该“说什么”。不过,说课面对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同行,他们对说课的内容早就了如指掌,所以,说课切忌面面俱到。因此就“说什么”这个问题,千万别像教学生一样,絮絮叨叨没个完。那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以岳麓版必修Ⅱ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为例(下同),来看一下,如何由“教什么”转变为“说什么”。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要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这三种政策的主要内容,还要学会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课前通过学情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斯大林模式”的原因、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质、“斯大林模式”成功的原因以及对这种模式的评价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因此,根据学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次政策转变的原因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质;教学的难点是:剖析“斯大林模式”成功的原因和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分析,说课教师就知道在接下来有限的时间里哪些该重点向听课人员阐释,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这就叫说课要抓住说的重点。

二、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重在过程中展现

说课中,说课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来突破重难点,直接反映了他(她)本人的教学理论指导思想,没必要非得将教学理论再单独拿出来做论述。既然说课人确定了说课的重难点,那就在说课过程中重点说明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就行了。还是以第14课为例,为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这一重点问题,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在讲述具体内容之前,先来看一看本节课的课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师借此进一步发问: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略让学生思考1分钟,接着说,这一理论问题就是贯穿本节课乃至本专题的一条主线。请看材料:

材料一: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

引导学生剖析这段史料。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推翻现存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才能解放自己。

教师进一步补充,《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人没有祖国、共产党人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思想,成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基础。但马克思所描述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阶段;二是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必须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实现。让学生再看列宁的观点。

材料二: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必须系统地教育群众这样来认识而且正是这样来认识暴力革命,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

——《列宁全集》第31

让学生分析这段材料的含义。然后教师总结:列宁完全接受了马克思的学说,他认为,“暴力革命”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接着展示下面这段材料:

材料三:早在19179月的《布尔什维克能保持政权吗》一文中,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让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上述材料。学生会发现原来苏俄政权确立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早在革命之前就已经设想好了。由此,可以看出来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所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发达的阶段全世界各国同时革命才能建成社会主义,而列宁则认为,只要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在落后的国家完全能够建成社会主义。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成为当时俄共领导人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主导思想。

既然这样,为什么后来又采用新经济政策了呢?

学生很容易结合教材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严重的后果:政治和经济危机。但对于深层次的、尤其是主要领导人思想上的变化没有教师的引导是想不到的。教师可以提供以下材料:

材料四:(1923年列宁思想发生很大转变)“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按:经济文化建设)。”

——《列宁全集》

引导学生分析,1923年列宁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这样在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时就不难发现,其实质就是承认市场机制,允许资本主义适度发展,利用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再回过头来看,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学生通过现实历史因素和理论因素的变化解答起来就顺理成章了。

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笔者主要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供一些简明易懂而又比较客观、翔实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运用判断、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历史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课后认真反思,不断提高业务素养

说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笔者通过第14课的说课,总结以下经验,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熟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课程标准》,因为这是我们教学的总纲,抓住了它们,在教学中才能提纲挈领,有的放矢。

其次,要结合《课程标准》找到需要突破的重难点,这样说课就找到了目标。没有目标、没有重难点,眉毛胡子一把抓,说课就失去了研讨的意义。

再次,要有选择地多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和专业杂志,拓展自身的知识、理论空间。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没有理论高度就没有质的突破,没有专业知识就没有发展的根基,二者缺一不可。

最后,说课的思路很关键,说课时思路一定要清晰、连贯,富有逻辑性;语言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口齿清晰,虽是口语化的语言,但要符合普通话的要求。

 

(《山东教育》201612月第5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