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领: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常态回归

发布日期 : 2015-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     

 

价值,指主体与客体的利益关系,也是人的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是构成价值的基础,主体需要的满足构成价值的主体条件,价值的实现是客体与主体的合一。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学生和教师互为主客体,根据课堂具体状况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引领必须是同步的,整体一个系统的、相互促进的过程。

人文教育教人向善。人文素养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被定义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和“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课堂的“灵魂”。基于此,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只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价值引领的必要性

社会呼唤人文素养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把实现人文教育的价值回归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公民意识和世界意识。

(一)价值引领能够提供评判是非的标准

近年来,社会上的诚信缺失不断向学校渗透,个人本位主义严重,同学相害、相残的极端事件也屡有发生,许多中学生价值观错位甚至扭曲,缺乏协作精神,性格冷漠,国家集体观念淡薄,不会感恩,责任感缺失,更有“复旦投毒案”“雷某弑师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违法犯罪现象。这些都发人深省,都在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有人感叹:当今中国面临环境污染和道德沦丧的双重危机,而道德缺失的现实则更加可怕。比比皆是的悲剧给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重塑人文素养教育已迫在眉睫!面对社会现实,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考试,更要学会做人,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历史教学应该更多地承担人文素养教育的责任,要能够培养学生关爱人类,追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等品质,提供重塑评判是非标准的能力。

(二)价值引领有助于加强沟通信任的情感

在践行“学讲计划”的大背景下,课堂在“翻转”,师生的角色在互换,课堂从教师走向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许多历史老师在践行“学讲方式”的过程中,把课堂放给学生的同时,课堂由冰冷的说教变得喧哗浮躁,伪讨论、假合作随处可见,课堂上缺乏情感的深化和思维的提升。加之一些历史教师“重智轻情”,教学中无法开展有效的情感教学,使得历史教学的灵魂——人文素养教育褪色、弱化,甚至流失。课堂教学缺乏思想性,学生缺乏情感体验,无法在愉悦中感受历史的智慧。实际上,任何课堂都不应是冰冷的说教,而应是学生一次心灵的洗礼,情感的升华。而历史教学由于其独特的功能,更应该承担起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重任,历史课堂应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应该重塑有利于人文素养教育发展的新型“生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生命在课堂中流淌,让思维与情感共舞,从而建构接地气、原生态的人文课堂。

(三)价值引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诉求

学习历史要观古察今。党的十八大倡导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传统道德的真谛,反映了顶层设计对主流价值观的考量和引领,不仅为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厚重的素材,也是历史教学价值引领的主要方向。历史教学要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提高公民素质增添正能量。

二、价值引领的主要路径

学生的情感教育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形成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过程,因此,价值观教育要成为一种常态。

(一)教师的价值引领:历史教师的社会担当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人,自己首先要学会做人,做志存高远、有道德、身体力行、脱离低级趣味的人,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担当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责任与情怀。历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以史为鉴”“以古观今”等是历史学科功能的体现,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汲取很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处在一线的历史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不仅自己应该自觉地从历史学习中获取有益的精神营养,而且要帮助学生汲取经验,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基础。

(二)课堂的价值引领:从教师走向学生

中学历史教学要克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意志薄弱、价值判断模糊的缺陷,就必须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着力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人性回归,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培养学生讲故事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通过培养学生讲故事,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譬如,在讲述“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时,教师可以采用“航海家自述”,让学生讲故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以第一人称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到讲台前讲述。要求为:讲清航海家的航海时间、支持国、航线及收获,每组完成一个航海家,最后选出一个代表发言,准备时间2-3分钟。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发挥团体智慧,自己组织语言,将航海家的历程讲出来,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还真正体验了航海家的艰难历程。这种“学讲方式”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课堂教学形态,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业的好奇心,挖掘和发展学习潜力,增强学生自主感知、领悟、实践的学习机会。另外,在学讲过程中,将人文素养价值融入历史课堂,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学生的价值引领:培养学生人文情商

情商很重要,无情商,难成功。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例如,笔者在听一位新教师讲授“问题与主义之争”时,他安排学生在阅读胡适与李大钊论战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两人论战的实质。这时有个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胡适先生的观点是通过改良的方式改造中国,与李大钊先生急风暴雨革命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相比,不是可以避免更多的流血牺牲吗?我不禁为之赞叹,真是个好问题啊!现行历史教材在处理“胡李论战”的问题上,采取支持李大钊的革命观点而否定胡适的改良观点。学生能够突破教材的限制,放飞思维,天马行空,理性思考,突破传统主流价值观的束缚,值得借鉴与推广。随着新史学研究的进展,中学历史文本要更加回归理性,还原历史的真实。

实施“学讲方式”的历史课堂,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体验,老师不告诉学生知识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碰撞、放飞,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形成人文情商。

(四)课程的价值引领:弥补文本的缺陷

文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最重要资源。现行文本由于受到学时与容量的限制,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缺陷与不足,因此编制适合学情的校本教材对文本教材进行补充,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关注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增加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素材,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还原真实的历史,是弥补教材缺陷的重要方式。

譬如:教师在讲到必修一“五四运动”一目时,可以设计探究问题:“何为真正的爱国主义?”教师可以补充网易上的一段材料。

“五四运动,曹汝霖被称为国贼,住宅被北大学生梅思平放火焚烧。此后,曹汝霖改行开医院,不久日本人占领北平,让曹汝霖出来当汉奸,曹汝霖拒绝。日本人训斥他:你不帮皇军的忙,是何居心?这时,烧曹汝霖住宅的梅思平跑了出来,出任了汉奸政府的组织部长、内政部长等职务。抗战胜利后,梅思平被以汉奸罪处决。”

这些材料都是教材文本上所没有的,补充这些材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每个人的价值观可能会发生变化,从梅思平和曹汝霖的角色转变中不难看出:人的价值观的确会发生变化,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任何给人物贴标签的做法都是错误的。爱国无价,但爱国要理性,不能打着“爱国”的旗号而采取不理智的过激行为,表达爱国诉求不能破坏个人私有财产,现代公民爱国首先要守法,更要尊重人权。通过这段材料的探究学习,可以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还原了历史真实,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校本教材的素材可以来自当地的乡土资源,例如红色旅游景点、纪念馆、博物馆、科普活动中心等。

“学习并不局限在课堂之内,把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外,这可能也是历史课堂的价值所在。”人文教育的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调查研究、组建历史兴趣小组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蕴含人文素材的展馆,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育是今天的工作,明天的希望。价值观教育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作为历史教师,要重视课堂主阵地的作用,灵活运用历史教材,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努力实现“培育人性,完善人格,成就美好人生,这才是历史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的目标,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育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

 

(《山东教育》201578月第23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