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法新探

发布日期 : 2015-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日照市高新区中学   申永贵

 

新一轮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在物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建构现代物理学习观,指导学生形成相应物理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面对新课改的历史机遇,我们有必要深刻反思过去的物理学习,认真研究现代物理学习观的内涵特征,才能为全面完成物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项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求动机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的创造性。

1.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各具特色的实验,比如设计“纸盒烧水”“瓶吃鸡蛋”“水果电池”“人体带电”“大试管吞小试管”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精彩异常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而舀起来却是无色的?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要安装两层玻璃?“神舟”飞船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利用新旧知识联系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如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很多学生认为,在拔河比赛中,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应该不会分出胜负,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这是怎么回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我让高大壮实的男生与文静瘦弱的女生现场进行拔河比赛,问学生们女生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以乐激趣,活跃课堂

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运用富有哲理的幽默,不失时机、分寸得当地抓住事物趣味性的一面,巧妙地通过语言媒体传递给学生,就可以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物理知识由抽象化具体,由深奥化浅显,由单调化有趣,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教师显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例如在学习大气压知识的应用时,总结“抽水机、离心泵,离开大气就发愣”等能引得学生开怀大笑,兴趣盎然。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引入一些科学漫画,既能学会知识,又能诙谐成趣。

三、富有艺术性地指导学生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创新教育要求学生“能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就要求物理教师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体验物理知识的获取过程;不能仅将现成的概念、定理、公式提供给学生去证明,而应改变教学程序,设计问题让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完成探究发现后,往往不能透过物理现象的外在表象而抓住其本质特征,也不能进行准确的加工提炼。这时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加工,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帮助学生疏通思想、理清思路,引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从而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完成知识的内化。

四、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教师要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出严肃的反思,既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探究补救途径,也要善于总结自己或同行成功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推广,这就是教育科研能力。已有研究者对此做了精辟的论述: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育科研能力无疑是一种可以直接转化的教育生产力,理解与内化为教师自我完善、积极适应新角色规范的内在需求——这也是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教育、顺应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宏观走势的一种“现代教育文明”。

 

(《山东教育》20156月第1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