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深度学习与浅表学习的博弈

发布日期 : 2015-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课堂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传统教学思维所导致的路径依赖,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导致部分课堂处于深度学习与浅表学习的博弈之中。如何破局?对于教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唯有破局,让学生走出浅表学习的窠臼,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具有实效性和生命力。

沧口学校是20149月刚刚投入使用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月,我去该校蹲点调研,听了初三·五班的一节历史复习课,课题是《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执教的是年轻的尹丽萍老师。既然是蹲点调研,听的自然是事先不打招呼的推门课或常态课,这样的课更有研究的价值,因为它反映的是教师的平常工作状态和朴实无华的课堂实景,它可以让很多被失真了的公开课或优质课遮蔽掉了的教学问题得以凸显,它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课堂观察视角,亦能为我们提供难能可贵的教研样本与思考素材。

一、微视频的运用提升了课堂效率

尹老师的课,从一开始就具有了让孩子们喜闻乐见、耳目一新的意趣。先是通过多媒体,展示英国的大本钟、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建筑图片,极富视觉冲击力,让孩子们进行识别。随即话锋一转,导入新课:“这些图片,折射出今日英法美等发达国家的景致。这些国家之所以发达,其实都肇源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正是资产阶级革命,为这些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相关内容。”众所周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细节,向来是我关注的焦点,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而导入细节在某种意义上讲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成败得失,不可等闲视之。

接下来,这位年轻女教师将当下风靡一时的微视频引入了课堂。这段微视频是她课前精心设计并录制的,对本节复习课所要涉及的内容做了精到的概括:“本单元的主题是步入近代,近代在史学上是指资本主义时代。步入近代是指14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用数轴的方式来展现这个时代的特征。从时间上来看,14世纪至16世纪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两件大事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和物质基础,刺激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17世纪至18世纪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时期,英法美三国相继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在本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民主逐步取代专制,法治逐渐取代人治,从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这个时代的特征是政治民主化。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首先进行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美国紧跟其后,相继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从而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这个时代的特征是经济工业化。就本节课而言,主要复习‘政治民主化’,即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因为三国的革命发生在1718世纪,因此,又称作‘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复习的方法主要有‘五要素法’,即革命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三部曲法’,即革命的原因、经过、结果。”没有什么废话,也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地阐释了宏观层面的单元特征和微观层面的复习要点,并将学习方法渗透其中,为整堂课的顺利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事求是地讲,在听这堂课之前,我对翻转课堂、慕课、微视频、电子白板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型教学技术手段心存疑虑,总觉得教学是农业而非工业,尤其不适宜于将课堂置于一个技术化、工业化色彩过于浓郁的环境之中,否则,极易与以人际交往、动态生成、情感互动、知识共享、能力滋生为主的纯天然、农业化教育发展规律相背离。可是,细观此课,微视频还有后面娴熟运用的电子白板,着实令人大开眼界,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与思索新型教学技术手段的功能、定位与价值。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尹老师的微视频,运用得当,处理到位,从提升课堂效率的角度来说,值得充分肯定。

二、大跨度的对比激活了学生思维

复习课毕竟不同于新授课,不能是新授课的简单重复与累加,而只能是基于新授课基础之上的升华与提炼。在这方面,尹老师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技术优势,大刀阔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度加工与再度开发,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情与认知状态,课堂由此也进入了大跨度对比、大幅度概括的良性循环状态。

在“知识点扫描”环节,她将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根本原因、领导阶级、开始标志、革命性质、主要领导人、重要文献、结果和历史意义等环节,整合到一张表格之中,引导学生填充表格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快速回忆、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对于历史复习课来说,知识不可或缺,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通过电子白板,她着重围绕“分析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国际影响”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这两个环节,组织学生回答与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最可宝贵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后者关于“异同点”的讨论与归纳,不仅大幅度梳理了学生很容易趋向紊乱的历史线索,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培养了学生面对这类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时所应具有的方法与能力,这曾一度是制约不少历史课堂质量提升的短板。

我注意到,就是这个关于“异同点”的问题抛出来之后,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明显变得积极起来,不似前面围绕知识点再认再现时的那种轻松、那种自如,课堂气氛瞬间平添了一丝严峻与凝重。

在她的循循善诱之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互相补充着、完善着,最终,电子白板上渐次呈现出相对完整的答案。之所以说相对完整,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道发散性、开放性的问题,非此即彼、确定无疑、完美无缺的答案其实并不存在,一切有赖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思维激荡。更何况,作为学术问题,即使如掌握更宏富资料、拥有更宽广视域、基于更专业水准的教授专家讨论起来,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初中课堂之上能水到渠成地形成这样的认知成果,已属难能可贵,应予点赞。

三、夺星台的创意体现了教师风格

课堂接近尾声之际,尹老师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环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自身体悟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曾派留学生去欧美和日本等地学习。假如你是当时的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接触到《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和《权利法案》,一见倾心,爱不释手,想把它们介绍到中国、介绍给自己的同胞,你准备怎样介绍?”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几部诞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脍炙人口的经典文献,掌握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基于此,引入角色扮演这种新课程催生出来的崭新学习方式,其舒缓思维坡度、稀释教学难度的用意相当明显,实践证明,效果也十分理想。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参与教学。尹老师最后设计了一个“历史透视镜”环节,组织学生讨论三个问题:“1718世纪是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通过革命确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同时期的中国是什么体制?造成了什么样的局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民主政治的探索,其中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的是什么事件?其最大功绩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外历史,相互参照、横向对比,跨度不可谓不大矣!但考虑到已入初三复习阶段,孩子们的认知正在渐趋成熟,适当地提供一些大跨度、有难度的问题,以此来拉动其思维成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符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这节课,最后一个高潮体现在课堂练习巩固阶段,尹老师独具匠心设计了一个引起同学们浓厚兴趣的“夺星台”环节。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技术优势,设计了一些触摸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小星星”,只要孩子们确定点那颗星,那颗星背后就会迅捷地展示出与之相对应的一组练习题。本来,临近下课,学生疲惫之余又滋生出些许散漫。没想到,就是这个“夺星台”环节的推出,一下子起到了凝神聚力的强大作用。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我感觉,他们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到了那一颗颗小星星上了,好奇心、表现欲、参与热情等等我们期盼已久的课堂学习“正能量”得以释放,课堂的整体气氛得以优化。当时,深受感染的我,在自己的听课本上,记下了这样一段话:“小小夺星台,神奇大功效。选那颗星,答那道题。转换一下训练思路,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效果立马显现。我身边那个吊儿郎当、明显不爱学习的调皮男生,也举起手来,抢着参与,唯恐落人之后。实践证明,此举措,的确激发了很多学生、包括一些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四、浅表化的痼疾依然制约着教学

当我们对这节课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要对这节课所存在的瑕疵与缺憾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深想深思,我总感觉这堂课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好像缺了点儿什么。那么,到底缺了点儿什么呢?情感交融不够,问题缺乏深耕,应该是这堂课存在的最大问题。

情感交融不够。新课程倡导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但这个整合的度需要把握好,适时、适量、适度,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不好反伤己身、影响到学科教学本身。就这节课而言,微视频一个,火候拿捏得比较到位,但接下来电子白板频频上阵,传统板书绝迹,好多内容已经预设在电子白板系统之中了,课堂之上只是循序渐进、依次播放而已,杜绝了生成的机会,其实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唯有临场发挥、即时生成才能涌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然流淌的情与情的交融、思与思的对冲。课堂是情感与智慧支撑起来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个又一个奇妙无比的空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走过了千百年的历史岁月,即使存在问题需要改进,但也依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决定了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与规律性。技术化,尤其是过度技术化,在教育改革的名义下,对教学的戕害,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与警惕。

问题缺乏深耕,主要指课堂上的问题泛化、浅表,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状态的浅表化。以这节课为例,有个别教学环节设计得思维难度系数过低、讨论问题设计得支离破碎和疏于简单。像“知识扫描点”这个部位,尹老师这样讲道:“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这张表格,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同位之间互相检查一下。”此环节不仅张扬了死记硬背的浅表学习,更严重的是基本不具实际功效,基本流于形式,属于低效乃至无效设计。随后,她又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们按照座位顺序,依次回答表格中的内容,电子白板在这方面的确好使,可以轻易地让表格中的内容隐身不显,以利学生回答。问题是,这样的回答有意义吗?每个学生只答一个空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回答的覆盖面很广,但实质上,学生的主体性未必得到实质性的发挥,因为这种回答本质上依然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闭合性问题,而且是碎片化问题。即使学生答对了,也不过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拥有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非更为系统、全面和质感的知识面和知识链,要想形成以此为基础的能力,那更是遥不可及了。

不管是情感交融不够,还是问题缺乏深耕,最终指向的都是浅表学习这个痼疾。看来,虽经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洗礼,要想解决这些积重难返的痼疾,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任重而道远,但目标就在远方,值得我们每一个真诚的教育改革者深长思之、身体力行。

 

(《山东教育》20156月第1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