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实现情感目标的几点尝试

发布日期 : 2015-04-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邹平县好生街道办事处初级中学   郝  勇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强调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逐步成为当前音乐新课程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审美教育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从“情”和“美”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音乐教学“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运用多种手段巧设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句。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如在教学“走进西部——黄土地西北风”一课时,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教师可以精心挑选符合作品情绪的图片,在音乐伴奏下,从容地介绍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此时,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粗犷豪放、热情直爽的风土人情,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听觉、视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由此可见,创设袖珍型的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二、抓住情感体验发展情趣

情趣是音乐教学走向“情感化”“审美化”的必需。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音乐教学中发展情趣,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悦性,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

任何有趣的事物,对学生来说都存在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音乐教学的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三、升华道德品质培养情感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即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的情感影响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

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从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如在“保卫黄河”的教学中,对黄河的介绍描绘首先是对黄河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对民族象征——黄河的真挚情感的表露,反过来又影响感知活动本身,“黄河”提供了感知的直感条件。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只有借助想象,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黄河”所给予的东西,这样情景交融,更能生动地说明情感在音乐审美中所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

情感是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则作为目标和主旨,这样才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真实的情感体验,便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

总的说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情境、情趣的创设和发展,培养学生情感,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相信通过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追求、创造,音乐教育一定能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人文教育。

 

(《山东教育》20153月第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