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发布日期 : 2014-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济阳县实验中学 周玉春
古语道:“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这说明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能动地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使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来实现学习目标。它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和主动性。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使学生更直观、全面、深入地了解课程,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下,我通过《黄河》一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的理念。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进行《黄河》一课的教学时,我以黄河波涛滚滚的视频和乐曲《黄河颂》开篇。学生们立刻就被黄河的气势磅礴所震撼,被《黄河颂》激昂的旋律所鼓舞,从而激发了兴趣,陶冶了情操,更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为课程的顺利进行开了一个好头,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首个关键之处。
二、巧设问题,激发参与热情
看到学生情绪高涨,我并没有着急把他们拉到课本中,而是让他们思索有关于黄河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学生们的抢答积极。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引得学生哄堂大笑。我想这倒能联系到黄河得名的原因,索性扔下教案,跟着学生的思路顺势利导:“刚才大家说的有关于黄河的诗句都很正确,但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是一句与黄河有关的俗语,不是诗句,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吗?”“是因为黄河的水太浑浊了。”“是因为黄河的泥沙太多。”学生的回答都很贴近答案,我接着说:“我国古人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来描述黄河多沙的状况。黄河是世界上含沙最多的河流,每立方米平均含沙约为35千克,高峰时达到570千克。泥沙的颗粒又很细,所以使河水呈泥浆状,粘在身上很难洗清。”学生们都听得聚精会神。这时我再继续发问,让他们带着问题到课本中找答案:“黄河这么多泥沙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大量的泥沙又到哪里去了?这么多的泥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学生的自学效率惊人,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我见学生对这个问题已经掌握,便又回到刚才的诗句,向他们抛出问题:“黄河之水天上来,难道黄河的水真的是天上来的吗?”“黄河入海流,注入的是哪个海?”“黄河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及上中游的分界点是哪里?”……学生对答如流。良好的师生互动,巧妙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解将学生引入课堂,同时还要根据中学地理知识面广、内容丰富的特点,巧妙设问,使自然与人文相结合,这些广袤的知识对于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三、侧重指导,提高自主能力
通过之前的铺垫,我和学生又一起通过图文资料再重新认识黄河。“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发源,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它养育了一方水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这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劳动斗争,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奉献了丰富的水能资源、灌溉水源、旅游资源,但它又桀骜不驯,泛滥成灾,带来了深重的灾害。”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黄河的“功”“过”进行讨论,对黄河的“利”“害”进行辩证的认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量和生活阅历有限,教师要适时进行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由“想学”变为“会学”,使其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四、创设空间,激发探究热情
黄河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也身染疾病,成为我国的一大忧患。我让学生们当一次医生,为“母亲河”瞧瞧病,并开出“治病良方”,要求学生像写病历一样,写出诊断病症、病段、病因和治理措施,小组内相互交流,然后请派代表上台交流。学生们对此热情高涨,讨论积极,上台发言中精彩不断,创意无限。在地理教学中,除了知识的传授,发展学生对地理的探求意识和情感更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创设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给学生创设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去探究发现,从而获取更多地理知识、情感、能力的发展。
(《山东教育》2014年11月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