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浮华,彰显真实的历史课堂

发布日期 : 2011-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潍坊市教科院 逄凌晖

201010月,山东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在临沂顺利举行,这是一次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探索和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一批教学理念新、专业素质高、个性特色强、教学方法活的青年教师站到了讲台上,通过智慧的教学设计、精彩的点拨讲解、丰富的师生活动,用互动探究、合作学习等全新的教学方式展示了自己对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理解和诠释,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那摒弃了虚假与浮华,彰显了真实与高效的优质历史课堂。

一、教:删减了低效的复述,讲解指导更加有效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和谐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织在一起教学相长。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行云流水般的讲解与点评。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会通过优美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触动学生思维,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活泼性,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但是,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达到上述“讲”的境界。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在历史课堂上仍然采用“复述式以讲为主”的方式,致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演变成为注入式的教学。这种对教学内容不加整合,只一味地简单复述教材内容的教授方式,不注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其结果是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是兴味索然,就是消化不良,对历史课堂产生极大的厌烦情绪,降低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本次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中,传统的“简单复述”“一讲到底”的“填鸭式”低效教学方式不见了,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点拨、指导”更加精彩生动。老师们用优美的语言、精到的点拨、恰当的指导引导着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的讲解显得那样必不可少,在学生学习、思考过程中,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关键时刻,教师能及时地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给予恰当的讲解与点拨,教师的讲解指导成了学生答疑解惑、发展思维的“及时雨”。

如《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

教师:文学革命,其代表人物除鲁迅外还有谁?阅读教材内容,看一看他们各自提出了哪些主张。

学生:……

教师:可以看出,两人都主张要进行文学领域的变革,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改革,不仅要改文字、改语言、改文体、改形式,更重要的还要改内容,用平易、通俗的新文学,取代陈腐、晦涩的旧文学。

教师: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革命的同时,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

学生:……

教师:新文化、新思想只有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被广大普通民众所接受,才能达到启蒙国人思想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以“启蒙与救国”为主题来谈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这个教学片段清晰地展示了教师“讲解”的变化。教师没有简单、低效地复述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回答的要点,而是针对学生的思考与回答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讲解与指导。像这种精致的“讲解”,成为这次优质课评选的一个亮点。教师的讲解没有落入“简单复述”的窠臼,他们讲解惜字如金,却有点石成金的功效;指导点到为止,却鼓励了学生生成性思维,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这种讲解与指导,切中学习主题,使师生交流更加流畅,学生思维更加丰富,学习更加高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让历史课堂焕发了生命的光彩。

二、学:抛弃了热闹的做秀,探究活动更加真实

新课程历史教学强调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主张以个人或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其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和科学结论,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机械地将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入到历史课堂中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简单草率,学习情境虚假,问题缺乏探究性,肤浅而无效,致使整个合作探究学习过程成为一场虚假的做秀,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无物。

在本次优质课评选中,这种虚假的做秀现象销声匿迹了,老师们抛弃了这种无效的做秀活动,他们尽可能采用讨论、质疑、探究、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通过双向、多向的自主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感悟探究学习的收获。

如:《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并提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问题探究3:认识维新思想的意义

材料一   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利于促进人民觉醒。

材料二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材料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围绕上述材料,学生迅速开始了小组研究和讨论,学生们目光专一,注意力集中,讨论热烈。教师密切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状况,适时地参加到某一小组内与学生交流。根据讨论进展情况,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小组探究的结果。如第二小组回答:材料一体现了维新思想具有启蒙性,当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后,其他小组唯恐落后,争相展示,其间不时有学生主动站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对问题的争论和逐渐完善中,课堂气氛也逐渐达到了高潮,最后师生达成了共识:材料体现了维新思想的意义包括:启蒙性、进步性、爱国性。

这样的学生合作探究活动真实而有效,是没有彩排的“现场直播”,是没有预演的“情景再现”,也是课堂教学久违了的“真实故事”。它让我们领略到了新课程教学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变化,感受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真实过程,更看到了历史教学的“真实课堂”。

三、练:剔除了无效的对答,训练巩固更加扎实

课堂练习的目的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层次或是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可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但其核心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练习的过程应是真实的、扎实的。在本次省优质课评选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老师们在“保证学生练习过程真实有效”方面的良苦用心。一问一答的简单对答现象减少了,一问群答的交流方式不见了,自问自答的自我陶醉绝迹了。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练习的过程、学生练习过程的真实性和练习目标的达成度。

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课中一个练习片段:

在探究学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双方是谁,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结果如何,何谓君主立宪制,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的标志是哪部法案”等问题后,为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练习题:为什么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呢?这一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要学生根据刚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既要识记刚学过的基础知识,又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和运用。像这样的练习题不是太难,正符合俄国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形象地说,也就是能够“跳一跳,摘果子”。问题设计没有超越学生的学习能力,但需要学生在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充分思考,其答案也不再是简单的“是”或是“不是”,“对”或是“不对”,要让学生回答出问题的“所以然”。

所以,这样的练习题避免了课堂上简单无效的师生对答,减少了课堂中游戏般的练习活动,改变了学生盲目应对练习的侥幸心理,增加了学生知识巩固与思维发展的练习机会,调动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巩固了基础知识,提升了学习能力,这样的课堂练习使训练巩固环节变得更加扎实、有效。

四、评:改变了无序的点评,点拨评价更具魅力

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客观、精彩的点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有时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学习历史的态度。然而,课堂点评作为教学艺术、教学机智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并非随意而可为之。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在如何更好地点评学生学习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但总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的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展示交流等活动随意点评,纯属应付,毫无真意;有的老师用预设答案作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的思维,霸占课堂,抑制思维;有的老师对学生活跃的思维无所适从,盲目应付,难以提升……这些无序的、虚假的点评弱化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难以达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之功效。改变这种虚假现象成为众多历史老师追求的目标。在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参评选手用自己的表现证实了这种教学追求的成效。

在参评选手授课过程中,老师们关注对学习点评的实效性,点评指导恰当及时、情真意切、客观公正,既做到了点评指导到位,又启迪了学生思维发展。如:一位参评教师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中的点评:

老师提问: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输入呈现什么趋势?必然会引发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上升趋势。白银外流冲击传统的自然经济。

老师点评:这位同学概括得非常准确。(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清政府的腐败,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冲击传统的自然经济,对百姓来说是人祸不断,可偏偏又逢天灾。……天灾人祸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处于破产甚至死亡的境地。一位叫洪秀全的农民知识分子挺身而出肩负起了组织领导民众的重任……(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强调)

这样的点评,老师语言简明,直奔主题,同时注重了点评的艺术性,将表扬渗透于对问题答案的肯定之中,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引导了学生注意到问题的真答案,注重了实效。可见,有效的、高质量的点评,是教师渊博、机智的教学风格和专注、求实的教学态度的凝聚点,也是教师讲解知识、指导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临界点。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自主人格健康发展。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采取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有序、真实的课堂点评在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拓展,引导课堂讨论走向深入,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点评,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会让教与学达到最佳的境界!

 

(《山东教育》2011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