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教学的尝试

发布日期 : 2011-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章丘市圣井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 李维川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在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中,乡土历史资源对初中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亲切、生动和自然的课程资源,能有效地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给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宽松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更好地获得历史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陶冶情操,增强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提高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我个人认为,把作为校本课程的乡土资源利用和渗透于国家课程之中,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和相映成趣之功效。

一、渗透乡土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都有着深厚的特殊的感情。教师在教学涉及家乡的史事时,学生倍感亲切,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华佗和张仲景”一目时,我补充关于“华佗洞”的传说。曹操为济南国相时,华佗曾随之,当时济南国治所为东平陵城,离危山(位于学校南边)不过十里之遥,华佗爱危山山洞清幽,在为百姓治病之余,常隐栖圣井(位于危山,章丘八景之首:“高耸危山圣井澄”)附近的山洞,人称“华佗洞”。学生眼睛一亮,顿时兴趣倍增,认真学习有关华佗的内容。再如在教学“宋词和元曲”一目时,先强调宋代三大词人中,苏轼曾为山东密州(今诸城)太守,立即有学生朗诵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再强调另两位是“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有学生立刻朗诵起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老师问,李清照祖籍哪里?“章丘!”学生齐声回答,“我们章丘的清照园和清照词园为她而建。”随后学生争相朗诵起她的一首首清新婉约的词:“昨夜风疏雨骤……”“梧桐更兼细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密切了历史与语文的联系,大大增强了学习的注意力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成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乡土资源,理解抽象知识

教师恰当地运用乡土资源来说明重点问题解释难点问题,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更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例如,在教学“大汶口原始居民”一目时,学生感到既遥远又陌生。这时补充“龙山文化”,说明“龙山文化”稍晚于“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表明济南地区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仅距圣井几公里,带领学生去参观。这样使书本上抽象的概念知识,在学生的参观活动中有了具体的感受和验证,有助于历史概念的形成。再如,在教学西汉的诸侯国势力威胁中央时补充“七国之乱”,说明其中的济南王刘辟光事败自杀,景帝命人把他葬于危山之巅的西侧,据说陵墓系用生铁浇铸,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因而被称为铁墓顶。学生熟悉的常去游玩的铁墓顶就与历史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对诸侯国威胁中央有了明确的认识,充分理解了汉武帝的“推恩令”。

三、利用乡土资源,拓展学生能力

乡土历史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知识,而且可以为拓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例如,组织历史兴趣小组参观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洛庄汉墓,危山兵马俑(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李开先纪念馆,考察东平陵古城、毕阳、东省等村的“平陵诸王冢”。老师事先要求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并现场讲解,最后由老师总结。有的学生站在东平陵城墙上,说起东汉末年曹操为济南国相,在城中打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废除淫祀,禁绝“奸邪鬼神之事”,使“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感悟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才能。有的学生则说曾经辉煌五百年的济南古城,如今已是平畴延展,麦浪滚滚,历史的沧海桑田怎不教人感慨万千!有的学生参观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时向老师提出,原来明水荷花广场龙柱上的器物叫做“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炊事陶器,有三个空心的足。有的学生目睹了危山兵马俑的挖掘现场后,认识到从秦始皇到汉济南王陪葬大量兵马俑是想把生前的至尊和威严带到死后,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的愚昧迷信。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搜集和处理材料和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厚重感和责任感。

四、渗透乡土资源,深化思想教育

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祖国。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他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认识祖国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时代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课时,补充原籍圣井大柳树村的清代学者、古籍整理专家马国翰及其巨著《玉函山房辑佚书》707卷,续补14卷,此书搜罗之丰富,卷帙之浩繁,是中国辑书史上空前的,被称为“清代辑佚第一大家”。这样,学生能从本地区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对祖国和世界做出的贡献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又如,在教学“中共敌后抗战”一目时,补充杨大昌同志在19431945年任圣泉区(今圣井街道)区长期间同专横跋扈、为非作歹的汉奸王云庆作斗争,瓦解敌伪军,解放山后寨(学校驻地),捣毁王云庆老窝的故事(此事圣井民间广为流传,有些学生常听爷爷奶奶讲这些故事)。学生认识到,抗战的胜利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杨大昌这样的革命先辈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得来的。学生很容易从家乡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化为勤奋学习的实际行动,坚定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和渗透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注意乡土资源的搜集和整理,予以充分的重视,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山东教育》201012月第3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