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根本
发布日期 : 2024-06-1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研,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根本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中学 李 琳
细数从教二十五年取得的一点成绩,发现2017年到2020年是我专业发展的快车道。这得益于我对“理科思维培养”和“化学项目式学习”的研究。
一、始于困惑: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2014年前,我在济南燕山学校工作了15年。“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是我初入职时的教育追求。当时我的备课就是下大力气研究用什么方式能让学生形成对考试内容的理解。那时,三维目标于我而言就是一句口号。
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上演。慢慢地,我反问自己:我们培养的高分学生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本教材教了十多年,它的能力体系是什么?思想方法体系是什么?化学学科要培养学生具备怎样的研究物质的视角、规律和方法?……这些问题时常从我脑海中跳出,我尝试去寻找它们的答案。
2014年9月,我调入山大辅仁学校工作。一天,校长把我和物理、生物备课组长叫到一起,让我们梳理控制变量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是我第一次把一种思维方法从知识中剥离出来。随后,他又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从小学科学课开始,学生就在各门理科课程中使用控制变量法,对这种方法,学生是否具备了灵活应用的能力?二是初中阶段还有哪些理科通用的思维方法?培养这些方法的有效策略是什么?我们面面相觑,谁都无法回答。因为我们都不曾站在这个高度去思考教学,更不曾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这两个问题如两颗重磅炸弹,炸开了我们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激活了我们跨学科教研的思维。
二、行于研究:聚焦理科思维培养
解决不了的问题,除了研究,别无出路。我们从学情调研开始。在一节课上,我们把初三某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完成物理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电阻;一组完成化学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探究不同金属的活泼性;另一组探究生活中不同材料的纸的吸水性。从操作维度上分析,显然第三个实验最为简单。但是,由于前两个实验已经在课堂上学习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变量。但面对第三组实验的新情境,在第一次尝试中,没有一位学生做到将不同材质的纸剪成相同宽度。可喜的是,有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在第二次实验中作出了修正,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论,并且在实验汇报中表现出对“控制变量”更加深刻的理解。显然,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仅仅把“控制变量”作为一种概念在使用,还没有建立模型,因此无法实现此方法在不同情境中的迁移应用。由对照实验能够发现,学生只有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才能理解并灵活使用科学方法。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在纸笔测试的指挥棒下,教师更关注知识教学,自身对科学方法的认识不足。二是科学方法碎片化地分散在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中,且这些内容存在重复学习、学习顺序不协同、学习内容不协同的情况。三是分科教学在创造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摆脱学科视角的局限,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我们成立“理科思维培养”课题组,试图通过研究,让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教师打破学科知识的壁垒,寻找到科学教育的方法和规律,并将理解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理科思维培养”的受益者。
在历时三年的研究中,我们梳理了理科通用的思维方法,开展“理科思维方法在解决学考问题中的应用”系列讲座,帮助学生在碎片化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构建不同学科方法的内在关联,促进对理科思维本质的理解。我们整合跨学科内容进行融合教学,打造学科融合教学课例。我们寻找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发了《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系列跨学科选修课课程。我们以改变课堂模式、重构课程、多学科融合教学为着力点,将学习、实践和反思相结合,在改变教学生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发展。2020年,《基于理科思维培养的理化生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被立项为济南市基础教育改革重点项目。2023年11月,此项目又被立项为山东省基础教育改革重点项目。
三、进于课程:鲁教版九年级化学项目化重构
2017年高中新课标发布,明确指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大潮里,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十二年一贯制课程建设拉开帷幕,我有幸成为化学课程建设团队的负责人。团队历时两年,建构起化学课程体系,开发了《手作化学》《镜头下的化学》和《笔尖下的化学》三门校本课程,提取出初中化学七大关键概念(限量、平衡、关系、转化、分离、应用、改造),以此为指引,整合鲁教版教材十一个单元的内容,开发了十个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项目,编写了素养为本的主题式、项目式化学《学习指南》和《教学指南》,并于2019年9月在集团五校区推广使用。我们开发的项目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汽车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汽车的燃料是怎么演变到现在的?怎样改良能让汽车更加环保?”这些问题源于一个名为“完美汽车改良计划”的项目。在接到这个项目之后,学生需要搜集与汽车相关的资料,比如汽车的历史演变,材料和能源的发展等。在资料梳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不同金属的使用年代早晚不同,这与什么因素相关呢?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小组合作探究金属的性质和冶炼,最终形成报告并完整地表达出来。这种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的方式,很容易对所学内容产生意义感和价值感。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科实践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应用迁移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也将对知识的关注转移到对学科本质的追寻和培养上来,形成了“用课程重构课堂、用课程塑造教师、用课程成就学生”的良性循环。
四、成于自然:在研究中成长
成长,始于困惑、行于研究、进于课程,于2023年结出了果实———我成为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在这个团队中,我常常被大家的智慧、活力所感染,渐渐地,我发现了名师的内在特征:成长型思维、科研能力和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因为不甘平庸,所以总想谋取创新,因此要不断思考,所以总是活力无限,从无职业倦怠。人要在做事中成长。愿做事、做对事、做好事。愿做事,需要我们有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对事,需要我们珍惜并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做好事,需要我们勤思、善做。愿做事,给了我们不断发现新问题的契机;做对事,给了我们明确新方向的能力;做好事,给了我们不断解决新难题的实力。这,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山东教育》2024年6月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