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多”与“精”

发布日期 : 2023-09-2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莘县莘城镇中心初级中学教师   王延敏

2023518日至19日,聊城市教体局组团式送教活动在杜郎口中学开展,我有幸作为送教教师执教了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复习课。通过与师生的交流研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基于学科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静下心来不断打造课堂改革的“多”与“精”,即“多研读课本、多设教学情境、教师精讲”等。

一、多研读课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课堂上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就是反复研读课本,就课本整体来说它是富有科学性的,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课本是一门课程最核心的教学资料,是学生在学校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材料,更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它在教学中发挥着核心纽带的作用。在杜郎口中学上这节复习课开始构建知识体系时,我发现一部分学生混淆了“国家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这一知识点,就当堂请教一位回答非常熟练的学生是如何记准确的。她说:“老师,我没有刻意去背诵,只是把课本63页最后三行反复读了几遍就把‘巩固和发展’与‘鼓励、支持、引导’区分开了。”其他同学纷纷效仿,自觉小声读起课文内容来。

我想起前不久在期中试卷讲评课上发生的一件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5页,朗读‘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这句话。”我的声音听起来没有一丝波澜,没有人知道此刻的我站在讲台上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试卷中的一道价值判断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请判断对错。”此题答案应该是正确的。因为此知识点对于初二学生而言不好理解,所以在讲授新课时我做过详尽的解释,并进行了拓展,考前复习时也让学生们反复记忆过,但正确率只有6.43%!再看看其他得分较少的题目,也有类似现象。我稍作停顿,看看这些未成年的学生们,想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尚浅,我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我一边沉思,一边让学生们对教材中的这段课文又自由读了几遍,陆陆续续地有学生举起了手,同时也听到了响亮的回答:“老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道题是对的。”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也反思了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不断尝试课堂改革和创新。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多数时间用教师的讲取代学生对课本的反复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要想把这“一多一少”改变,就需要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本。近年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在每节课前两分钟都要进行学生齐读,内容由各小组长在前一节课结束时商议确定,确定内容时,以简明扼要为原则,主要包括课本中最重要的问题、难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等等。日积月累,学生们的学科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另外,在研读课本时要求学生做到,一册书学完后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可以采用全班齐读、小组接力读、同桌分角色读和个人默读等多种方式;一册书用完在书上留下大量的圈点和批注,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不同的知识点更好;当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自己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的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学生只完成研读课文任务、做表面文章,让学生充分地学习和内化课本的智慧、深度挖掘课本内涵,从而充分释放课本的功能和价值,发挥它的最大功效。

二、多设教学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引入都需要教师针对教材知识点,设置符合主题的一个小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作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学生在课堂中放松心灵、感受美好,并从中获取知识。

在《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节课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学习重点,我选取了一段微视频《刻度上的中国人大》让学生观看,让学生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的,具有生机活力,引导学生探究人大代表构成变化对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意义,分析探讨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学生很轻松地把握住了这节课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中如何迅速有效地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在今年3月份的齐鲁名师面试过程中,考场外几位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两个观点讨论不休。我认为二者并不矛盾,道理是严谨的,但是如果干巴巴、不带感情去讲授,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更谈不上“以理服人”。是否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是否能回答出学生心中的困惑,应是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所在。所以只有在讲道理的同时融入生动有效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真正思考,才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自己真正的价值认同,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融合。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借用的情景素材很多很多,《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电视剧《觉醒年代》、电影《上甘岭》等都可以设置为教学情境融入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和思考,使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做到“以情化人”,唤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热爱。

三、教师要精讲

精讲包括:知识要精、语言要精、板书要精。不讲学生已经学会的、能学会的。另外教师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要急于打断,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要急于反驳。

知识要精是指课堂讲授要精练,分清主次,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画龙点睛,切忌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杜绝“满堂灌”。语言要精是指讲话要准确明朗,干净利落,条理清楚,有声有色,切忌唠唠叨叨,废话连篇。课堂语言不能太随意,更不能读错字。作为教师,语言规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教师读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解的是否准确到位,另外,还要有亲和力、启发性和感召力等等。板书要精是指板书要规范简练,字迹工整。在设计《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复习课时,我采用了简笔画一棵大树的形式,课题作为树的主干,“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作为三个主要的分支,其余分支采取留白的方式,由小组交流合作后写在之前准备好的便利贴上,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最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学生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做到精讲外,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做好重难点、易混点、易漏点和易错点的讲解。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经典之语。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作为教师应该深知,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课堂教学永远具有值得品味的遗憾之美,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不断探索、不断成长。探索永远在路上,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用爱做教育,用心做教师,努力打造完美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我不倦的追求。它时时提醒我要不忘初心,努力做一个有专业精神、有教育信仰的新时代教育者,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山东教育》20239月第2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