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与德育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日期 : 2024-02-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初级中学   马秀芹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课程设计原则,要求艺术教育以大融合理念探索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课内外活动、评价方式。作为一线艺术学科教师,笔者尝试将音乐与德育相交融,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学生的综合潜能,进一步培养其音乐的审美能力、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收到良好效果。

一、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厚重的家国情怀

音乐教材中有很多饱含家国情怀的优秀作品,这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笔者敏锐地抓住这个德育制高点,在上课中非常鲜明地进行家国主题点拨。例如,笔者在教学套曲《黄河大合唱》时,在导入部分先讲解创作者身处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介绍作品以抗日爱国主题为中心,反映了抗战时期水深火热的生存环境,描写了不畏艰险的中国人民,赞颂了英勇智慧的抗日战士,歌咏了不屈斗争的中华气节。套曲沉重的历史背景,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每一个聆听歌曲的中华儿女与之共情。讲解不是目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唱中体味到这些精神和力量。所以,在学生唱熟这支歌后,笔者又让学生就歌曲本身谈体会:哪个旋律让你振奋?哪个曲段让你感到爱国的力量?只有让学生在或铿锵或优美的旋律中真正地心有戚戚焉,音乐的德育作用才真正实现。通过教师讲解、旋律分析、师生歌唱、互谈感悟的有机统一,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的历史观得到有效的培养。又如在教授《思乡曲》时,笔者以乐曲为背景朗读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浅析“邮票”“坟墓”“船票”“海峡”这四个承托诗人感情的物象,把不同阶段的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学生在简单理解诗歌内涵后,结合如泣如诉的《思乡曲》的吟唱,深入领会乐曲和诗歌中“思乡”的情感内涵,培养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二、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强化学生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文学诗歌作品浩如烟海,有深刻的思想精神蕴含其中,我们应坚定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自古以来,诗与乐就密不可分。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初就被当做歌词配合音乐来吟唱。优美的诗歌与动人的旋律配合起来相得益彰。例如,笔者在教授《春江花月夜》时,以上海大同乐会改编的琵琶古曲进行教学,先向学生介绍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长诗,体会中国古诗词的伟大,又讲解琵琶这种民族乐器及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的情况,让学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然后,学生随乐吟唱,感受音乐与诗歌的魅力,从而深深明白这种无与伦比的美就是我们的先辈创造的。在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时,笔者介绍了这首曲与唐朝诗人王勃的骈文《滕王阁序》的密切联系,乐曲源自“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一句。观文赏曲,听曲赏文,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佳境。

祖国山川景物之美不但美在大自然中,更蕴藏在古筝曲等音乐中,藏在中国的诗词书画中,我们应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哺育学生。

三、在音乐教学中提升学生高尚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新课标改革中不断深化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可以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促进其全面发展。音乐是施行美育的重要学科,是一种精神的传达、心灵的感染。音乐与舞蹈有相通之处,有共同的追求,是和谐统一体。在音乐课堂中,笔者将歌曲与舞蹈的教学相交融,可以起到以优美的形体动作表达音乐内容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及表现力。笔者在教唱《放马山歌》一课时,先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用简单的律动将歌曲的活泼动感表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扬鞭赶马等动作,让学生以热情的舞蹈表达歌曲中蕴含的云南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又如,在欣赏中胡独奏《草原上》时,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大雁翱翔、策马扬鞭等舞蹈动作,让学生以热情的舞蹈表达草原牧民对于幸福生活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置身于乐曲所勾勒出来的美丽的大草原上,使其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深入地培养了他们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把音乐的旋律之美和舞蹈的形体之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内到外,挖掘了学生的审美潜能以及表达美、展现美的潜能。又比如,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可以利用通感使人听到音乐流动的声响;音乐是听觉艺术,利用通感可以让人看到形象的画面。在让学生欣赏乐曲《图画展览会》时,笔者在播放音乐的同时连续展示与音乐主题相关的画家维克托·哈特曼的油画作品,让学生感受每一个音乐片段的速度和力度,体会穆索尔斯基对画面音乐表达的异曲同工之妙,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观赏画面进行音乐再创作。美无处不在,通过音乐课和舞蹈绘画的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开拓。

四、音乐课与德育融合实践的思考

一是音乐课与德育融合是一种必然要求。因为音乐课对学生德育有一种天然的优势,它轻松活泼,入情入心,极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深入挖掘其德育的正能量作用。同时,音乐契合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年纪,如果一味地就音乐大谈特谈,学生势必会产生专业疲劳。所以,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和方式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一切身心机能,让学生心动起来,嘴唱起来,思想高尚纯洁起来。二是要进一步开拓音乐作品中的德育元素。除了爱国爱家、文化自信、审美能力等德育目标,也要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坚韧品格、团结精神、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等良好品德。三是切忌把音乐课上成德育课。德育固然重要,但音乐课的本质和目标不能跑偏,不能将一堂好好的音乐课上成枯燥的说教课。音乐课毕竟是音乐课,不能上成语文课、美术课或舞蹈课等其他课程。要以音乐为主导,向学生传授音乐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审美能力。四是音乐课与德育融合不单要在校内进行,也要扩展到校外,进行实践和应用。虽然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深知,音乐课与德育融合是一个新的课题,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下大气力去进行理论研讨和不断实践探索。

 

(《山东教育》2024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