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核心素养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发布日期 : 2024-02-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临邑第一中学 谭秀英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关于这四个方面素养的培养和落实,新教材在编制体系中大多通过读图思考、活动、案例分析、自学窗、章末问题研究等形式加以设计,而真正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落地,只处理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下面笔者从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途径两个方面,谈一谈相关实践和思考。
一、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开发
(一)理论学习把方向
对比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加深了学生对学科素养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通过对不同版本课程标准的研读,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四个核心素养角度分别明确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各自考查的四级水平,以此为指导,为在教学实践中以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指明了方向。
(二)现状调查摸实底
为了摸清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的现实状况和落实程度,笔者和本校教师进行了新旧教材对比研读。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汇总新教材在校域范围内使用中遇到的教材及教学方面的问题,深入课堂听课,深入教研组集体研讨,在教师和学生层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以上工作,基本摸清了本校地理教学中以人教版教材为主的课程资源体系在一线教学中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局限性,为开发以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切实可行的课程资源体系提供了依据。
(三)课程资源开发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以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的符合本校学情的高中地理课程资源集,并在一线教学中运用推广。
二、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利用
(一)新旧教材、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
我们的校本课程资源集编写以人教版教材为本,同时借鉴其他版本教材,添加了一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图片、案例、活动等,丰富了课程知识体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
以必修一为例:在《常见地貌类型》一节中,在人教版教材展示的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四种地貌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中图版P36活动“观察认识冰川地貌”,在流水、风、海浪三个外力的基础上,把冰川这个外力作用的地貌呈现给学生,丰富了学生对各种外力作用地貌的认知,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各种外力作用地貌的共性和区别,达到了综合思维、对比思维的培养目的。在《河流地貌》一节中加入了中图版P30阅读“洪积扇与冲积扇”,让学生在成因和空间分布上更好地区别洪积扇和冲积扇,培养了学生对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和洪积扇更精准的空间认知能力。在河流地貌学习中把中图版P32图2-1-5“河流阶地”这种地貌引入学习中,丰富了学生对河流地貌类型的认知。在《水循环》一节中把人教版教材图3.2水循环更换成了更具表现力、更有利于学生精准分辨三种水循环类型的中图版P54图2-4-2“自然界的水循环”。在《土壤》一节中,把中图版P68图2-6-4“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引入土壤组成物质的学习中,不但加强了学生对土壤组成物质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图表认知能力。
(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方案
在综合思维能力培养方面,以人教版每章末的问题研究为主要素材,增加了与各个问题研究主题相关的文字介绍、视频材料,借鉴每个问题研究的研究思路提示,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整合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图文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适当地把其他版本教材的课题和单元活动作为素材,进行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例如在必修一学习中融入鲁教版必修一部分单元活动———判别地理方向、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等;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一章后,把中图版教材必修一的课题1“制作太阳系等比例模型”作为一个地理实践力课题,指导学生制作太阳系等比例模型,并在课堂上集中展示学生作品。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太阳系的认识,也锻炼了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地理模型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地理实践力培养手册》为主要素材,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热点,结合学生春游、秋游、寒暑假的研学旅行,因时因地灵活开展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借助校园升旗台的旗杆,组织学生定期进行物影观测;利用校园建筑让学生认识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利用校园里的树木保护措施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所学的大气受热过程等原理解释原因。
创造条件在县域范围内选定实践基地,如各种类型的地理博物馆、城市规划建设展览馆、气象观测站、森林湿地公园、生态农业园、工业园区、地理实验室等,组织学生进行研学实践活动。
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我们尽量做到让学生真正观察、思考、亲手实践、总结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深度的过程体验,才能在不断实践中逐渐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习得动手操作的技能。
(三)区域认知能力的专项训练
对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我们进行了初中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区域认知专题训练。以《区域认知能力专练图集》为主要训练素材,把世界、中国地理气候,地形,河湖,自然带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城市、产业等人文地理要素,世界地理重点区域、国家,中国四大自然区分角度分专题进行图表训练。
以《土壤》一节中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的教学设计为例。
本节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形成因素。
1.区域认知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1)展示《世界土壤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让学生先读图宏观认知并分析:土壤所在地区的不同区域特征造成了不同区域土壤的性质不同,土壤的性质有区域差异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2)能够从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因素分析不同土壤特征的形成因素(一个区域的各个要素共同作用形成土壤),说明地理事物是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达到综合思维中要素综合的思维训练。
2.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1)在野外采集土壤标本之前,教师通过网络(云平台)给学生展示土壤标本采集的过程,让学生在观看中掌握地理实践的技能。
(2)带领学生在校园内选取典型区域,采集土壤标本,通过采集让学生形成一个观念———标本采集地的选择必须典型(土壤剖面保持完整,受人为干预少)。另外,在学生自己动手采集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标本采集过程要规范。在此过程中也无形地培养了学生地理观察实事求是、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3)利用典型的土壤标本(可以是学生自己野外采集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土壤透水性实验,通过操作、观察分辨土壤质地的差异。此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力。
3.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调查所在家乡(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危害以及当地生产实践中具体的改造措施,探究土壤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壤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树立人地和谐理念。
我们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校本课程资源集在校域、县域范围内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实践,也在不断地完善。我们仍需不断探索,持续实践,希望我们日益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集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山东教育》2024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