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化”原则 实施体验式教学

发布日期 : 2020-05-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城北中学         毛新普

生态体验理论创始人刘惊铎教授指出:“体验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存在方式,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目前,虽然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体验式教学的重要,但实践中还有许多不得要领之处,严重影响了体验式教学效果的发挥。为此,我校课题组教师经过共同探讨、磨课交流,探究总结了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五化”原则。

一、活动设计“情景化”

山东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张彩霞老师提出:“体验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组织一定的学生活动,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生成情感、建构意义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一切体验活动皆源于情境设计,教师只有设计足够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活动情境,才能快速把学生带入真正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才能真正体验、感悟、生成与发展。情境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能否引发体验的真实发生,如果教师不能设计有代入感的情境活动,后续的体验便不能产生,教学效果自然就不能达成。

如,我在执教《在品味情感中成长》这一节时,为了创设有代入感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负面情感对人的影响,先讲述了少儿时期曾经养过一只可爱的小狗。从它出生7天开始一点一点把它喂大,在彼此陪伴、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人与狗已经培养了深厚的感情。但是突然有一天放学回家却发现可爱的小狗因车祸而死,这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打击。讲到情到深处不禁哽咽,眼泪不由自主地滑落。故事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情感是一种真实的流露。在此情景下,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和带动,在接下来的交流当中,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刻骨铭心的负面情感。有的说学习道路上付出了很多努力却依然不尽如人意;有的讲失去心爱的小宠物时心痛不已的悲伤情感。学生表达得都非常投入,接下来对于负面情感对人的影响话题的探讨,也就水到渠成,学生的体验是深刻的,领悟是发自肺腑的,教学自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信通过本节的体验、交流,学习内容在学生们心中会铭记一生。

本教学的成功,其关键点就在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很好地把学生引入到情感的共鸣情境中,学生在共鸣中打开心门,接下来话题的探讨和提升也便真诚而自然。

二、情境创设“生活化”

课标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本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所选择的情境要尽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实现情境创设的生活化。也只有真正源于学生生活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回应,启发学生的思考。

如,我在执教《关爱他人》这一节时,设计以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吕保民的案例作为情境导入,让学生思考吕保民在关爱他人的过程当中,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我觉得案例的正面感召力比较强,对于本节内容来说具有典型性,应该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事与愿违,情境并没有产生预设效果,学生的体验感不强。经过分析,发现像吕保民这种案例比较独特,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很难激发学生的共鸣,后来就把教学活动情境设计进行了修改。课前我先调查学生,从学生的反馈中选取了比较典型的帮助他人的同学,让其在课堂上分享关爱他人的过程与感受,之后再让大家充分交流自己曾经关爱过他人的行为,以及获得他人回馈的体验感悟。在同学们开展了大量探讨,已经初步认识到关爱他人的意义之后,再出示吕保民的视频进行拓展升华。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样的设计较之前的设计效果更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体验情境设计过于高大上,距离学生生活太远,没法让学生较快进入情境,当然也不能产生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三、问题指向“主体化”

问题是教师作为课堂主导的重要载体,教师正是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到达想让学生到达的彼岸。问得恰当,学生跟着教师水到渠成地到达相应站点;问得不妙,学生不知所云、思维混乱,所要产生的活动体验效果就不能有效达成。笔者认为,问题设计恰当与否的一个关键点在于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是否指向学习主体。教师只有把问题明确地引到学习主体身上,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心灵体验,深化他们的体验感悟,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

如,在执教《青春飞扬》这一节的时候,我选择了参与5G研发团队的申怡飞演讲视频作为体验活动的情境。由于前期在学习《男生女生》的时候,有多名女生曾经表达女生会比较喜欢有大长腿的男生。所以,我顺势问:“申怡飞没有大长腿,为什么他还那么自信呢?”学生们便纷纷表达申怡飞自信的原因及培养自信的方式,教学效果很好。分析本教学活动的成功,源于问题设计的巧妙。“大长腿”的困惑来源于学生,当通过问题把“大长腿”和“自信”关联起来的时候,问题就直接叩击到了学生的心灵,体验感油然而生,教学自然有效。

四、活动体验后的“思维化”

习近平同志曾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并不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所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只是课堂的起点,教师绝不可满足于课堂的“表面繁华”,而忘记了教师要把学生引向何方。

如,我执教《情绪的管理》这一节时,当学生通过情境体验感知负面情绪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一种正常情绪反应,一定程度上负面情绪还会帮助我们适应突发事件,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但长期处于负面情绪又有一定危害,所以我们应该学会适当调控情绪,以保证我们自己不被情绪所害。这部分内容有的教师认为可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但笔者认为,这里涉及学生对情绪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如果理解不透,他们自然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接纳自己,什么情况下必须做出调整。如果没有这样的科学价值观,他们既不能形成调控情绪的动机,也不知调控情绪的时机。因此,当学生活动体验后,教师以一张思维图把这个过程显性化、系统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豁然明朗的感觉。其中教师不失时机地渗透辩证思维、对比思维,表面看对于初二学生有点难,课堂气氛看上去并不活跃,但在课后的反馈中学生都表示这样的学习很有收获,思维有深度,学生获得感更强。

教师在引导时要注意学生的感受,切记不可过于追求思维高深,一定要循序渐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多借助物化的形象来引导他们的思维,以便于把复杂的思维变得简约和直观。

五、道德认同“践行化”

人的行为变化,一定是从思维认知的变化开始的。如果说前期课堂上所开展的体验活动,是在情境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改变认知,最终我们还一定要把学生引到践行中去,这才是我们课程最根本的落脚点。所以在体验探究过后,教师必须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践行。

如,我在执教《青春飞扬》这一节时,在践行环节设计了“青春成长卡”,让学生每天列举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积累自信、凝聚力量,走向自强。如果学生能长期坚持记录“青春成长卡”,一定能产生出巨大的成长效能。在执教《情绪的管理》这一节时,我在践行环节设计“说说我的情绪故事”,让学生反思以前自己怎样处理情绪,以后又将如何处理情绪;以前面对他人的负面情绪是如何处理的,以后又将如何去抚慰他人的负面情绪。

体验式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相比较传统教学那种重视教材、忽视学生体验,重视分数、忽视学生感受,重视结果评价、忽视形成过程,体验式教学更强调学习主体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更重视品德的实质性建构、高尚情操的培育和核心素养的形成。但教师如想驾轻就熟地驾驭这种教学方式,还需要大量的探索与实践。

(《山东教育》2020年4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