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追问 提升课堂韵味
发布日期 : 2020-05-1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 焦守伟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特性与培养目标,使其课堂教学具有先天的“师生对话交流”特征,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往往伴随学生的知识落实、情感升华与价值观引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依托课程知识,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完成知识落实、情感升华与价值观引领呢?
一、层层推进,知识落实水到渠成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行文较有代入感,教材通过几个固定栏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所要传达的知识呈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这些知识呢?
比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教材从“家的意味”切入,引导学生对“家”的认识,通过分析“爱在家人间”中的亲情与探讨“亲子冲突”的原因,共同“让家更美好”。其中,在谈到“亲子之间的冲突及原因”时,教材用三段正文、两个探究与分享、一个相关链接等较长篇幅进行了详细阐述,分别从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对父母的质疑、两代人的差异予以说明,内容比较多。
在讲授这一部分时,我选取了情景喜剧《家有儿女》第二部第46集《险些成名》中的一个片段。《家有儿女》是一部关于青少年成长的情景轻喜剧,备受大众喜爱,剧中反映的不少家庭亲子之间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视频片段内容:
刘星想画画但找不到画板,于是去问妈妈。妈妈告诉刘星,画画不是正事,应该赶紧去写作业,并开始数落刘星的缺点:学东西没常性。刘星认为自己能坚持画画,并索要画板。妈妈说把画板扔了。刘星着急说:“你凭什么扔我画板呀?”而妈妈说:“是你妈就想扔什么就可以扔什么,急了连你都扔。”于是刘星说妈妈:“你更年期。”两人开始吵起来……
应该说视频中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同学都感同身受:因自身有兴趣爱好而父母所关心的是学习产生争执。于是,我从视频内容出发,尝试引导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几个问题的探讨。
问题1:同学们看得很开心,但笑过之后我们也要有所思考:刘星的烦恼是什么呢?
问题2:刘星妈妈的烦恼是什么?
问题3:刘星的想法是什么?妈妈的想法是什么?
问题4:面对画画这一问题,为什么妈妈与刘星的想法(烦恼)不一样?
问题5:从视频的分析中,你认为引发亲子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通过类似“问题链”的设计,同学们很容易能从分析视频人物的言行到审视“亲子冲突”的原因,完成从教师提供分析案例到思考身边生活的过渡,结合自身的经验,不难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
二、登高望远,情感升华入木三分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了课程需要完成的六大板块情感目标,从国家、社会、集体、个人等方面构建了完整的情感目标体系,如感受生命的可贵、爱护环境、有责任心、热爱劳动、增强公民意识、热爱祖国等,通过情感的培养完善了学生的生理机制和思维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如,在讲授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要做负责任的人”时, 我采取 “影”领人生课程之《红海行动》。在观影结束后进入话题讨论环节。首先根据影片设置了3个问题。
问题1: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______。
问题2:影片中哪句话打动了我?
问题3:看到这里,我想到了______。
学生们侃侃而谈,而谈得最多的就是我国军人的果敢勇猛。我顺势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是的,同学们,帅气的军人风采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影片中,舰长说:‘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展现了人民海军怎样的担当和精神?你理解的‘中国军人的责任’是什么?”在观看影片有了自身认知的基础上,学生的回答开始围绕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展开。我做出以下点拨:“强起来的中国进入新时代,走近国际舞台中心。这意味着,中国军人既要担负保卫祖国的责任,又要担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人民海军主动承担国际义务、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他们的责任,也折射了国家、军队精神层面的自信与强大。”
有学生谈到了狙击手精彩对决。我紧接着追问:“狙击手的自信让我们印象深刻,那你觉得狙击手的这份自信从何而来?”学生从军人的日常刻苦训练回答,也有班内的军人子女分享了军营的见闻。我做出以下点拨:“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同学们,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离不开严格的军事训练,唯有如此,才会铸就世界一流的人民军队。承担责任从来就离不开自身的实力,我们要不断练就真本领,增长才干,才能在青春年华中谱写新篇章。”
通过不断挖掘案例本身所折射的内容,问题的设计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登高望远,联系国家、社会生活实际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不断促进学生情感提升。
三、另辟蹊径,价值观引领柳暗花明
在课堂上,不管是知识的落实还是情感的提升,都蕴含一定的价值理念。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意识。
2018年8月,我到鄂尔多斯市参加一次全国公开课,课题内容为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的三个框题,我整合为三个板块。其中,在“畅谈·梦想”板块中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还记得小时候的梦想吗?2.你现在还在坚持自己的梦想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设计贴近学生,整个课堂氛围比较活跃。不少同学谈到了教师、医生、作家等,并回答为之不懈努力,课堂虽进展顺利,但总显得平淡无奇,我想找点学生中的典型事例。这时一位男同学的回答让我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
师:你的梦想是什么?
生:宇航员。
师:哇,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梦想。那你还在坚持这个梦想吗?
生:嗯,嗯……不坚持了。(全班大笑)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宇航员这个职业太危险了,很容易就死掉了。(全班大笑)
师: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呢?
生:我查过一些资料,像美国和苏联的宇航员都有不少牺牲的。
原来这名学生是因为宇航员可能会牺牲而不再坚持梦想,这个回答也够“另类”的,显示出学生的单纯,也能看出他对航天事业可能并不是很了解。如果仅仅因为牺牲,我们就不坚持梦想,试问哪个职业没有牺牲呢?即使牺牲的不一定是生命,更有可能是大好年华、青春时光。想到这里,我追问道:“我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就一定会实现吗?坚持梦想的意义是什么?”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简单交流后,我在课堂上做了以下点拨:“同学们,梦想是我们心中的明灯,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宇宙是最具有魅力的,探索宇宙对于人类发展与国家安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如果你心中仍有宇航员的梦想,请你坚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有一天,你可能不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宇航员,但你很可能会从事与航天相关的工作。只要你热爱并为之努力,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与团队的力量降低宇航员的风险。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创造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绽放精彩。梦想实现并不容易,但不能泯灭的是那一颗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啊!”
学生的“另类”回答,需要教师的“另类”引导,学生的不走寻常路与教师的巧妙点拨,会让课堂更精彩,让价值引领更入心。
课堂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场”。学生的奇思妙想偏离教师的心理预期本身是正常的,这本应是课堂生成的部分。教师点拨到位,会焕发课堂生命力,如无法及时应对,则会让课堂效果大打折扣,价值观引领失效。
有效的问题设计与追问技巧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秘密武器”,高品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问题启发与适时追问。灵活应对学生回答并引导课堂正确导向,需要教师牢牢树立课程价值理念,立足学生的认识实际,借用巧妙的课堂追问,在更进一步的师生对话交流中实现课堂的价值引导,提升课堂的韵味。
(《山东教育》2020年4月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