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思维引领 提升法治素养
发布日期 : 2020-03-1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侯家中学 马巧凤
教育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自2017年面世以来,陆续在全国各地使用。新教材注重学生已有经验、注重活动设计、注重情景再现、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倡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注重有梯度、有深度,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设计,注重培养法治精神和公民素养。本文结合威海市优质课展评活动中夏宁老师执教的《依法行使权利》(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就如何强化思维引领,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谈一点个人浅见。
一、创设真实情境是思维的基础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原则。新课学习,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切入,能对知识的学习和领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学生对“正确行使权利”“公民行使权利有界限”有更加形象的认知和理性的感悟,夏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第一小组一位代表首先展示课前调查的小区生活中不和谐的镜头:破坏健身器材、消防栓内水带被拿走、拆承重墙、乱扔垃圾、躺在长椅上、楼道堆放物品或停车……接着他评析了人们在小区行使权利的具体体现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接下来另一代表提出问题:“如何看待我是业主,我有权利?”“权利是利己还是利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通过合作探究,互相交流后得出:行使自己的权利是必要的,但也要尊重他人的、集体的、社会的利益……课前调研内容真实,课上真情交流。对“正确行使权利和行使权利的界限”,在主动感知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法律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了生活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道德、规则等来协调,还需要法律来调整。可见,创设真实情境能初步引领学生以正确方法和理性态度感悟社会现象,增强法治意识。
二、精准设置问题是思维的关键
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标志是产生问题,学会思考的标志是深化问题。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精准设计适合学生实际水平,具有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价值的问题,创设交流与对话空间。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具备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则意识,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为此,夏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如,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行使权利需要遵守界限”、让学生明白“道德和美德的底线”与“法律法规底线”之间的联系,夏老师安排第二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不应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事:高铁霸座男事件、阻碍高铁发车女事件、买错机票谎称飞机有炸弹事件”。在小组代表逐一简介事件后,提出问题:“这些行为有什么危害?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了四个问题:①个人权利与集体、社会利益之间怎么取舍?②在什么情况下自身权利才能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相协调?③除了宪法及法律外,你认为公民行使权利还应遵守哪些基本原则?④这么多限制,哪来的自由?这些问题,层层递进,激发起学生探究意识,促使学生个体充分表达与交流,引导学生不断辨别,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追究,将零碎的认识、片段的见解在思维的冲突与碰撞中逐渐关联而形成整体,从而得出深刻认识:参与公众生活,行使权利要自觉遵守规则,要有公德心,要遵守法律法规,要传承美德,遵守公序良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学情精准设置问题是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围绕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是实现学生法治精神和公民素养的关键。
三、合理创设活动是思维的动力
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教育内容。00后的学生,生活多姿多彩,课堂教学如能再现学生生活现场,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形成用法治思维来理性看待问题、分辨是非的习惯,养成在价值选择、利益及重大事件面前,从实际出发,不被个人情绪和偏见所左右的科学精神。为了将教材中的维权要求、方式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夏老师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基于学生认知逻辑,合理安排学生活动,对教材的文本结构作出解构与重构。
如,学习维权方式时,第三小组表演了“文瑄被好朋友不拴绳子的狗咬伤了该怎么办”。(情景一:先协商解决;情景二:进行诉讼由法院判决)课堂上,表演者绘声绘色的语调、惟妙惟肖的神情及丰富的肢体语言,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思考。如:当有学生谈,被好朋友狗咬伤要维权的理由是医药费、误工费等钱的原因时,教师马上追问:“这只是钱的问题吗?”学生又谈道:“不只是钱的问题,要求赔偿是给朋友提个醒,避免再咬伤他人造成更大的损失。”……
情景剧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明了公民权利受到损害时维权方式及各自特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越发成熟,公民意识也越发强烈。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维权方式有没有先后顺序?选择维权方式的依据是什么?怎么做决定?”师生互动中构建出清晰、合理,富有规律性、系统性的教学结构。
四、深入挖掘提升是思维的推力
法治教育的价值在于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学会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保护合法权益。学生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培养科学思维精神,也可以通过分析思考他人经验而在创新中涵养科学思维精神。
在本课教学中,新课学完之后,夏老师安排了实践参与,体验法治的力量:请从小区不和谐镜头和不应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的事例中任选话题,任选角度(侵权者、被侵权者)运用今日所学所悟,给出“正确行使权利”的合理化建议。生生交流中认识逐步深化、层层递进,并趋于全面深刻。学生活学活用实在令人佩服。可见,深入挖掘课中的课程资源,设计开放性问题,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获得法律认知,又锻炼了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
行走在道德与法治的路上,培育法治思维、养育法治精神、增进法治信仰、增强公民意识,是我们任课教师的责任。我们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不断潜心研究,用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打通知识与生活的价值链接,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尊崇者、执行者和坚定捍卫者。
(《山东教育》2020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