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于境 灵动求成

发布日期 : 2020-03-1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初中   王程程   崔文静

20181129-30日,济宁市道德与法治教学研讨会在兖州一中成功举办。在本次研讨会期间,我们观摩了两节优秀的教学课例———《做更好的自己》和《做负责任的人》。其中《做负责任的人》一课得到了教研员和众多教师的一致好评,而我们也有幸参与了这节课的备课、磨课过程。有了这番经历之后,也使我们对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有了更深的思考与理解。

一、依标据本,展现教学开放灵活

省专家林家武说过,“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好的道德与法治课一定不能偏离课标的要求”。众所周知,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处于最上位,是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依据,包括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这一依据可以说是根本性的,是课程实施的总指令。而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组织教学活动的蓝本,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工具。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标对《做负责任的人》一框是这样要求的: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而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这一框的教材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不言代价与回报”,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承担责任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也会获得回报。其二,要根据自身实际,作出合理的选择。其三,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第二目“我承担,我无悔”,也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二,无私付出的人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其三,增加履行责任的能力。对比课标与教材内容,我们发现教材中并未涉及“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这一内容,而课标中却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于是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大胆地作出了第一步调整———增加教学内容。

为了让学生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我们进行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播放了视频《最美的城市之光》,让学生思考作为学生、警察、清洁工、建筑工人、外卖员他们的责任分别是什么,想象如果他们不承担自己的责任会有什么后果。学生积极踊跃回答,学生的责任是努力学习,尊重师长,如果不承担这份责任,会受到教师批评,自己的知识得不到巩固,还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风。外卖员的责任是准点送达外卖,如果不承担这份责任,顾客饿肚子很不满意,给差评,外卖员自己会被扣工资,被领导批评。作为医生如果不承担救死扶伤的责任,就会耽误病人的病情,加剧社会的医患矛盾,还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严重的话,可能还会受到法律制裁。当学生充分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可见,不负责任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我们必须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要求学生面对责任时,学会合理评估,理性选择。教材中这一内容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对“评估”这个概念陌生且感觉抽象,就目前学生所有的认知水平来看,也很难理性地对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作出评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又一次“迎难而上”,对教材作出了第二步调整———整合教材内容。

我们在备课时,打破了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在学生知道了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后,我们并没有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而是将“理性选择责任”这一层次的内容提前,将“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调后,并在探讨完“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后,紧接着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懂得“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要不言代价与回报”。为突破“理性选择责任”这一难点,我们设计了“志愿者招募令”这一活动。设计这一活动一是考虑到现在我们济宁市正在创建文明城市,学生们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积极参与到了创城工作中来,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二是考虑到通过选择自己愿意承担的责任并说明理由的方式,使学生无意间就意识到面对责任,有时我们是可以选择的,但选择时一定要考虑自身能力,要量力而行。

选择完创城任务后,我们接着又播放了一则视频材料———江西美德少年黄勋哲六年如一日背起自己的同学上学。视频播放后,我们引导学生思考:黄勋哲选择了背同学上学这份责任后,他付出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学生回答完这两问后,就意识到承担责任有付出也有回报。我们接着又追问,黄勋哲是否因为那些荣誉而选择背同学?他究竟为什么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当学生回忆视频中黄勋哲说的那些话时,都已经泪眼婆娑。黄勋哲选择这份责任不是因为那些回报,而是他只想做朋友的腿,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他从不计较付出与回报,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品黄勋哲真挚的友谊,悟黄勋哲勇敢的担当,我们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结论———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应该不言代价与回报。原本这部分内容在第二目中的第二层次中出现,我们将其调整到第一目中去解决,且是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有付出有回报后再进行情感的升华,行动的指引,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有逻辑有层次,也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二、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教育根本目的。教育的真谛,绝不应是捧上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应是关注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共性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准备《做负责任的人》这一课时,我们就思考,我们的学生在承担责任时,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要根据这些问题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一个个能触及内心、引发思考、引起共鸣、获得成长的情境中解决普遍性的问题。

比如,在讲授“面对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自觉承担”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发现,现在大多数的学生在责任面前喜欢推脱、找借口。于是,我们就设置了两个学生最常遇见的情境:

1.临近考试,复习时间紧张,学校有朗诵比赛,需要我每天放学后参加排练,我很不情愿,担心会影响考试成绩。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你是如何做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

2.周末,父母外出,安排你照顾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但你又有作业需要做,而且还约好了和同学一起去玩。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你是如何做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们立即就进入了情境中,也毫无遮掩地说出了自己真实的做法。喜欢推脱责任的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做法欠妥,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你应该承担摆在自己面前的一份份难以推脱的责任。不情愿,可以转变心态,有困难,总会有办法克服。但唯一不能选择的办法就是在责任面前做个逃兵。把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恰恰落实了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

三、融情于境,注重学生道德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脱离情境的道德教育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也是使课堂高效的有效手段。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我们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我们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境体验活动———假如你的好朋友腿受伤了,需要你背着他来上学,你是否愿意?很多学生非常有爱心,不假思索地回答愿意。可当让他们真的背着自己的同学绕教室走一圈后,他们表示背同学上学可谓困难重重,跌跌撞撞,简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当我们再追问,是否愿意这样每天背自己的同学来上学时,所有的学生都表现迟疑。就在学生体验责任背后沉甸甸的分量后,我们播放了黄勋哲六年如一日背同学上学的视频,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再观看这段视频,对黄勋哲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感悟到了黄勋哲在责任面前不计代价与回报的担当精神。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责任价值的认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我们还播放了卢永根院士的视频。在播放视频时,我们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先让学生通过视频走进卢永根院士的家,直观地感受卢院士家庭的简陋。看完后,我们再介绍卢永根院士的身份,他是中科院院士、大学校长、著名水稻学家。这时,学生就有疑问了,为什么有着这样身份的一个人会这样清贫?带着这样的疑问,继续观看卢院士在病危时将毕生积蓄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的场景,学生们无一不落下感动的泪水。不需要苍白无力的说教,这样的一个情境,就把学生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就如《感动中国》组委会写给卢院士的颁奖词一般,“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卢院士的心怀家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在学生心里。带着这种情绪,我们让学生又分享了自己身边那些敢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人物故事,这一个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责任在于实践,责任的价值从来不是靠空谈,而是来自实践,体现于实践,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表现出责任担当才是具有良好责任感的标志。当通过诸多个鲜活的事例感受到责任的价值后,我们又让学生进行了自我反思,自己是否承担好了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写下自己的承诺书,并由全班同学见证、监督。这样,学生就在实践活动中将责任认知与责任情感融合,反省内化为自己的责任品质。

四、 引经据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使用过统编教材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的新教材时时处处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使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文化味。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们也深入挖掘了济宁市的优秀传统文化,将《论语》《孟子》等融入其中,作为过渡语或者总结语。如讲到第二目,“我承担我无悔”时,我们引用了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下》中这样的一句话:“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呼吁学生在责任面前,我们要有一种勇于担当的豪气。在学生讲述完自己身边的那些勇于承担责任、无私奉献的故事后,我们又用了《孟子·尽心上》中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用这一句话来启发学生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总是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倾尽自己的所有,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做这样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孔子的学生曾子也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们在进行最后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承担责任的能力时,就引用了这句话。学生在一遍遍齐读,一遍遍琢磨中,明白了实践仁德,就要承担起对家庭、组织、社会的责任。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付出终身的努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总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八个字———融情于境,灵动求成,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水到渠成般地获得成长的经历!

(《山东教育》2020年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