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初中历史单元复习课

发布日期 : 2020-03-1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如何上好初中历史单元复习课

    ———从《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课说开去

山东省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段进生

初中历史单元复习课是中考复习备考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进而取得中考好成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历史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复习时间短,而中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要求高,这就对历史单元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上好单元复习课呢?

201910月下旬,山东省初中历史学科命题培训研讨会在临沂举行,会上孔凡亚老师执教的《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复习公开课,获得了与会专家、教师的高度评价。下面笔者结合对本课例的点评,谈谈如何上好初中历史单元复习课。

一、宏大视野,整体把握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治史要“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历史要有大视野,或者说有大历史观、整体史观。我们的历史课,特别是复习课备课中,一定要跳出单元、跳出课本、跳出历史来看历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要把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阶段放在更广大的历史时空中去考察,方能居高临下、窥其全貌。

在本课例中,孔凡亚老师首先采用学生齐读的方式对明清以前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行回顾,然后展示“单元综述”,把明清时期放到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去考察,使学生明了明清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它的阶段特征鲜明,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如此,在本课的结语部分,孔老师又以明清时期为坐标,对重要时间节点发生的历史大事进行中外比照。通过中外对比,使学生放眼世界,认识到当时中外历史发展的不同趋势。这样处理,有纵向,有横向,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使学生对明清时期的历史基于宏观视野进行了整体把握。诚如李惠军老师所言:“真正有境界、有品质和有价值的历史课,是应该有大格局和大智慧的。”

二、依据课标,整合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也是命题考试的指南。因此,在历史单元复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明白哪些知识是识记内容,哪些是理解内容,哪些是运用内容,哪些是应该拓展的内容等。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整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本课例中,孔凡亚老师首先依据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的描述———“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学习这段历史,重点是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同时了解君主专制的弊端,以及清朝中期以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单元概述”,把本单元共八节课内容整合为:一个主题———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三条线索,即政治———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民族关系———加强边疆管辖采取的措施,对外关系———友好交往与矛盾冲突并在。仔细研究课标的课程内容和教科书,就会发现,孔老师这样的整合只涉及了本单元五节课的内容,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文化没有涉及,其相关内容只是在课堂练习中得到了补充。那么,这样做是否合适呢?笔者认为这样做是合适的,究其原因:一是单元复习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应当突出主题、突破重点。二是本单元内容多,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大胆取舍,而孔老师的整合正是基于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深入研究中考的前提下作出的。

三、依托学案,巩固提升

在基于宏观视野进行整体把握,依据课标重新整合教材的基础上,孔老师鉴于初三学生对历史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了历史学习的能力,但在主干框架下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运用还有困难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以学案为依托,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学习能力的提升相结合,将教学的内容、知识的考查运用以多种方式呈现,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探索与主动建构,使本节复习课既做到了学生的高效落实,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依托学案,构建网络。历史是一个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构成的有机整体,历史知识是一个点、线、面穿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分散的知识点,是适应不了复习课的要求,实现不了教学目标的。

在本课例中,进行“政治: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复习时,孔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学案,结合其中的填空,补充完整,以落实重点知识;进行“民族关系:加强边疆管辖采取的措施”的复习时,根据学案,要求学生结合地图记忆,分清方向,明确措施,之后让一个学生上台一边指示地图,一边展示他的落实成果。通过基于主题,进行整体归纳、纵横串联、中外结合,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应考能力会大大增强。

第二,创设情境,理解深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创设不同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基础主干知识的深化理解。

在本课例中,在学生依据学案完成政治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后,孔老师通过三则材料(第一则为“锦衣卫印”的图片,第二、三则材料是关于“设立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的文字),创设图文并茂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以图说史”、分析材料。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这样一来,既加深了对这一基础知识的深化理解,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第三,突出重点,提升能力。历史单元复习课具有容量大、跨度大、内容杂的特点,稍有不慎 ,就会陷入“一片忙乱”。因此,单元复习课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应当突出重点,层层设问,提升能力。

在本课例中,为了突出“民族关系:加强边疆管辖采取的措施”这一教学重点,孔老师先是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进行背诵记忆,鼓励学生上台说出管辖的方向、地区和具体措施,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古代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加强边疆管理,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实现了知识的前后联系;最后,出示六幅图片,组织小组讨论并设计探究问题:你能给这些图片分分类吗?可以分哪几类?请说明分类依据。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归类与综合。学生从看似零碎烦琐的历史信息中,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与判断,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

四、素养渗透,感悟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学习历史,是要让学生具备一种恢宏的视野,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注国家、民族和世界命运的发展;我们学习历史,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学习历史,是要使学生养成一种历史情怀,实现史鉴功能。

在本课例中,孔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复习政治内容时,展示了三则材料,要求学生“识读材料,提炼信息,指出与之有关的历史史实”。通过引导学生从历史材料引发观点,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培养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在复习民族关系内容时,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历朝历代加强边疆管理,加强民族关系采取的不同措施。这些设计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对史实有准确的把握。另外,教学中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9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本课的结语部分,通过“中外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才能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更新的奇迹,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意识。

纵然白璧不免有微瑕,课堂教学永远是一种“遗憾”艺术,真实的课堂永远是不完美的,这节课亦不例外。有几个细节需要同执教者商榷,也供大家探讨。一是导入环节,执教者通过直接回顾明清以前的历史阶段特征,来引出复习内容,如此的“开门见山”,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课的最后讲了一句“感谢大家的配合”。看似无关大雅,实则反映了一种潜意识:把学生当成了配角,是在配合教师。如何处理好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师生关系,也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明清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我们看到了对初中历史单元复习课的不懈探索;在明清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我们看到了初中历史单元复习课的关注点从单纯的知识巩固到学科素养的转变。我们坚信,随着统编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更多初中历史单元复习的优秀课例会借助课程改革的“东风”不断涌现!

(《山东教育》2020年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