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本图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发布日期 : 2020-01-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陈毅中学 周凤芸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教育与体育局 蒋国良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与教材正文相呼应,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它既增强了教科书的美观度,也极大地丰富了教科书的内容。但面对如此丰富的历史图片,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把握历史图片与教材正文的关系?如何取舍才能让历史图片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呢?
一、巧用图片,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管做什么事情,兴趣是首要因素。人一旦有了兴趣,个人的潜能、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挖掘出来、发挥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习效率,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设置的大量历史图片,其功能定位之一就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一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如,讲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上课伊始,我先投影了两张图片,第一幅是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的图像,第二幅是开国大典的欢庆场景,并出示思考题: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的头像为什么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2.图二中的人在干什么?它反映的重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求知的欲望就这样产生了,学习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立刻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
二、巧用图片,培养时空观念,进行历史比较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空概念。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我利用《北京人使用的石器》与《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两幅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从直观上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工具上取得的巨大进步,更好地理解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这两个历史概念的内涵,建立起正确的历史时序观念。再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时,我利用《苏格拉底之死》与《亚里士多德》两幅图片来讲述古代雅典文化的繁荣,同时让学生回看第3课图片《释迦牟尼佛像》,比较几个人物生活的时间,得出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结论,再联系第8课《百家争鸣》中《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四幅图像,进行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在希腊与印度、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文化繁荣时期。我再帮助学生进行纵向比较,指出他们都为日后民族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通过三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时空架构,把中外历史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培养了学生联系时空进行思考的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和分析,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寓大历史观于其中。
三、巧用图片,“再现”历史场景,利于体验历史
统编历史教材呈现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文字表述是正文的主体,与历史图片相比,文字表述具有抽象性,学生很难直观地感受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而历史图片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创设历史场景,使学生“重回”历史,深入体验历史。
如,讲八年级下册《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幅图片《中国、美国与印度钢、电人均拥有量比较表》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钢、电的人均拥有量上不仅不及发达的美国,就连发展中的印度也比我们强得多。表格中的数据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尤其是关系国防安全的重工业极端落后,新生的中国要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必须发展重工业,加强我们的国防建设,这样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党中央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随后循环展示图片《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中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鞍山大型轧钢厂》《武汉长江大桥》等。一系列“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认识到在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仅仅用一个五年的时间就改变了旧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是何等的了不起,而这成绩的取得源自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不再是泛泛的说教,而是一种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四、巧用图片,便于突出重点,易于突破难点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种类很多,包括历史实物、古代遗址、历史地图等,每一幅图片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利用这些图片,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全国》一课,中央集权制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对于初一的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概念。为化解难度,我展示三组图片:一是课本第46页《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二是补充《圣旨》《玉玺》《朕》图片,三是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示意图。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并讨论分析:1.在图中填写出中央三公的名称,并说出他们的职责。2.第二组图片说明了什么?3.对比西周分封制和秦的郡县制,分析秦朝的郡县制有什么意义?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解答,使学生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制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它是就决策方式而言,指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个人专断独裁,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二是中央集权,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统率地方,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完全服从于中央。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中央集权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它的创立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形态,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巩固统一,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这样抽丝剥茧,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五、巧用图片,引发思考探究,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图片,虽直观形象,看似简单明了,但很多图片却内涵丰富,其思维含量非常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些图片,挖掘其内涵,设置“真”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讲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一节时,我就利用了教材中《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地图。首先让学生观察地图,然后提出如下层层深入的问题:1.新航路一共有几条?它们的走向有何不同?2.新航路是相对于哪条路线而言是“新”?3.新航路开辟与步入近代之间是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生生之间合作学习、探究,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学生巩固了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其次,明确了本节课与单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知晓了新航路“新”在哪儿,进行了中外历史之间的比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六、巧用图片,渗透家国情怀,培育学科素养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材中大量的历史图片承载着家国情怀的内容,是进行家国情怀培育的优秀教学资源。
如,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时,我就充分利用教材第60页《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五四运动》《上海商人罢市游行》《北京高校被捕学生回校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补充《北洋军阀逮捕演讲学生》《三个卖国贼被免职》等图片,提出问题:
1.五四运动的斗争形式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还有哪些要求没有达到?
2.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什么作用?
3.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通过对图片的解读,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爱国运动,“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的爱国呼声不再仅仅是以方块字存在于教材中,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将根植于学生心田,激励他们秉承五四精神,时刻关注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总之,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众多的历史图片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只要精准取舍,有的放矢,灵活运用,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山东教育》2019年12月第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