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的思考

发布日期 : 2019-12-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使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会用学科大概念整合、建构课程内容

现行教材版本很多,对于学科内容和知识结构的设计也不相同。教师要从知识框架中构建课程内容,避免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讲授。地理教学一定要“贴近生活、走向生活”,基于高中地理学科素养核心要素选择完善丰富的地理教材,优化设计地理课程。针对培养目标多元化要求,可将课程分类设置为基础性和拓展性课程。既让学生掌握基础课程内容,又可以增设选修内容,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选择学生的兴趣点,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甚至社会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时,学生对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更好地拓展教材,在本章教学设计中可引入电影《流浪地球》片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宇宙、探索宇宙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去思考当前人类在面临自然灾害的时候,应保持的科学态度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增加高中学生的使命感、危机感以及勇于探索宇宙的责任意识。

二、增强区域认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突出了地理学的特点,强调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地理素养。地理学主要研究的就是空间问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正是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规律及人地关系系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必修2《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这一节课时,学生了解到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形成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地域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如果说物质文化能够直观给人以最鲜明的第一印象,那么非物质文化则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固有的认识。近几年旅游业蓬勃发展,很多城市都在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若能让学生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城市甚至是自己的家乡来进行探究,更能达到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建构主义认为,在真实情景中,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掌握方法、发展能力。选择身边的案例,以学生熟悉的区域作为题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主动探究相关的地理问题,容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地进行思考,锻炼综合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科以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高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去了解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在教学中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有意识地培养人地协调观。例如在研究《城市化》一节内容时,针对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既要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弄清楚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工业化水平的发展现状对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又要探索城市未来的发展之路。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人地关系应协调发展。

四、重视网络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教育技术手段在不断革新,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推进,互联网技术已逐渐深入到教育领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中学地理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现行的教材往往都是几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编写的,面对当前教学中的“知识陈旧”现象,必须重新对教材进行知识更新,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焕发新的学科生命力。互联网技术在时效性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可以选择更适合的案例、更精准的材料及数据,整合教材。

另外,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在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山东教育》2019年11月第4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