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选课率保障途径初探
发布日期 : 2019-12-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 包翠霞
新高考模式下,全国各地陆续出现过高中物理选课人数减少的现象。在此大背景下,我校不仅没有出现类似现象,而且学生物理学习激情高涨,物理选课率也依然保持了之前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并未出现断崖式下降。我们教研组在此过程中,在教育教学中做了一些保障物理选课率的有效路径的研究探索,现总结梳理。
一、教育教学研究
(一)开学第一课,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愿望。
何谓物理素养?通俗点理解应该是:因为学习了物理这一学科,所以有了不同于他人的一种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生活状态。物理学科素养绝对不是物理考试中的那个冰冷冷的分数,物理学科素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与人类未来的科技发展紧密联系。
为了让学生增强对物理素养的感性认识,我在课上向学生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我曾经参加了一次漂流活动,很多皮筏艇会在顺流而下的时候突然搁浅,往往需要身强力壮的队友下艇想办法,甚至有时两人同时下艇还不能移动。但是,我和另外一位女老师共乘的皮筏艇非常顺利,偶遇搁浅,我们只需在艇上稍作移动即可让皮筏艇重新动起来,这是因为我们都是学物理的,知道应该怎样把握平衡、应该如何把握方向、怎样能更好地避开搁浅段,偶尔不小心搁浅了,也知道应该如何调整重心,借助水流的力量来让皮筏艇动起来,而不是用蛮力。我还给学生举例,生活中这样的瞬间很多,比如说家里的灯不亮了,学物理的人就会从物理人的视角从现象看到本质;比如说家中新买了用电器,学物理的人会有一种自主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能自主研究如何使用。而这些就是学习物理所形成的素养,它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物理素养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学生的心中比较感性地树立了起来。
我们又在第一课上给学生介绍“墨子号”量子卫星,介绍“嫦娥”奔月,介绍“玉兔”月行,介绍“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科技前沿,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我们还给学生讲沙场阅兵,讲隐形战机,让学生明白物理素养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使命感,提升学生服务祖国的家国情怀。
我们给学生介绍高考改革政策,明确学习物理的优势。高校本科招生近一半的专业对物理科目提出了“选考要求”,远高于其他科目;学生一旦选考了物理,高考填报志愿时可以报考90%以上的本科专业,专业选择面非常宽;考生报考有物理要求的理工类专业录取机会更高。人才需求最多的是理工类专业,理工类本科专业平均就业率也比其他本科专业高。
小到个人生活,大到国防、科技发展,再具体到个人发展,选择物理学科、提升物理素养都是很好的选择。
(二)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内源性学习动机。
在设置课堂活动方面,我们注意把握教学难度,让学习内容难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稍加努力便可成功,增强学生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积极情感。
我们注重引入情境的打造,从心理学的角度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联系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自主探究过程,在情境中体验、生成、自主建构,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反冲运动火箭》一课,我通过动画片《猫和老鼠》中大猫汤姆手拿水管喷水反而被水冲上了天的情境导入课堂,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对反冲运动的强烈好奇,整个课堂就活了起来,课堂探究学习进行得非常顺利。再如,在《动量和动量定理》一课的课堂活动中创设定性体验情境:将一张纸平铺在桌面上,在纸上竖直立住一支胶棒,不能手扶胶棒,如何才能把纸抽出而胶棒不倒?学生分组实验,体验探究,兴趣盎然。通过动手、动脑,运用动量定理,提升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精细化教学管理,辅助教学有效实施。
教学管理是教学的有效实施保障。我们通过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养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素养。我们在课前预习阶段利用预习导学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前两分钟我们逐一进行课前学习准备指导,让学生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课堂听讲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适时评价管理,养成学生的听讲习惯;课后作业布置规范,作业批改、反馈及时并有针对性,养成学生及时复习、应用的习惯;指导学生做好典型习题整理,形成学生落实、反思的习惯。与此同时,我们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别指导,建立学科导师制,通过课上、课下的有意关注和交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优化物理学习的方法体系。
二、 课程开发研究
(一)立体化课程开发,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我们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针对全体学生,我们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用“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全员参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物理基础薄弱、物理思维欠缺的同学,我们开设系列学法讲座课程,有针对性地补足,为学生打牢基础,提升思维能力;针对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我们配合有满足他们需求的校本课程大学物理先行课,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针对有竞赛需要的学生,我们有选修课程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课程,丰富学生的理论方法体系,提升竞赛能力。学生物理学习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
(二)多元化参与体系,拓宽学生物理视野。
在物理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建立了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多元参与的立体教育体系,助推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
教师负责开发立体化课程、优化课堂设计进行教学引领。学生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他们在课堂内交流、讨论、合作共享,在课外学习互助、成果分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物理科技前沿阅读、物理学史书籍阅读,进行“我行我秀”的课堂展示,及时将个人所学与同学和老师分享,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阅读、交流、合作等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桥梁设计等制作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则提供平台展示展评,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自豪感。学校邀请高校专家作航天、军事、测量等方面的大型讲座,拓宽学生物理视野。教师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进行家校共育,让从事与物理有关的职业的家长走进校园,给学生作行业介绍。比如电力的发展和应用介绍、国家轨道发展介绍等,让学生了解物理在实际行业中的应用,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全面认识。我们不仅“请进来”,也让学生走出去,到与物理相关的研究所、单位和企业参观,体会物理与社会的结合。
在多元参与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家校合作、学校和社会的合作中,学生拓宽了视野,加深了物理与科技、社会相联系的理解,建立了物理应用的感性认识,提升了学生物理素养。
我们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选课率保障途径所作的初步探索,在学校内进行交流推广,已上升为校内多学科素养提升的路径探索。我们也将探索的做法在青岛市内交流分享,借助青岛市市级的指导进行了不断地研讨、调整。我们将继续研究下去,为新课程改革的物理学习的有效实施和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保驾护航。
(《山东教育》2019年11月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