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核心素养

发布日期 : 2019-12-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初步探索

山东省沂水县沂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   张文法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则在于教师。”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和高效课堂的理念已经慢慢深入到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心中。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也不断地摸索和改进,进行了大量的课改实践,逐步形成了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物理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学生刚开始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很高,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热情在退却。一方面是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另一方面是学生的生活经历不丰富,动手机会不多,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以及工农业生产的常识缺乏了解,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严重脱节。学生感觉物理很难,学习兴趣下降,导致厌学和掉队现象。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对老师的感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往往是喜欢哪一位老师,就对那一个老师的课堂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能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能平等地和学生交流,遇到问题往往是让学生先谈看法,先让学生找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地猜想和质疑,对于学生的想法不轻易否定,而是鼓励和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亲近感和依赖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在学校生活中,老师尊重并理解学生,带着真诚和欣赏走向学生,去读懂学生的内心,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二、加强实验教学,发挥学科优势

实验是培养物理学习兴趣的优势所在。一辆小车在讲台上运动一下,就足以将玩心很重的学生吸引,引发他们学习的激情。把平凡的实验做得细致、准确,小小实验也可以展现出它的精彩。只有重视实验,注重学生的体验,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一)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讲《空气的“力量”》一节时,我将春晚刘谦的魔壶表演重现,让学生选择喝水还是喝饮料,点燃了学生的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接着又演示了“瓶吞鸡蛋”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感到惊奇万分,同时深刻体会到空气的“力量”———大气压的存在。再如,在学习家庭电路时,在正确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后,老师站在木板上接触火线,让一位学生用测电笔测试老师的身体,发现氖管发光,但老师并没有触电。学生同样会很惊讶,睁大眼睛想弄明白。这时的他们想知道原因,教学的效果就达到了。

(二)直观明显,可视性强

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器材进行实验,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用鸡蛋进行实验,鸡蛋学生不陌生。做压强实验时,将鸡蛋握在手中用很大的力也不破,但在碗边轻轻一敲就碎了。学生好想找到原因,最后他们就能明白压强与面积的关系了。再如,做物体的浮沉实验时,将一只鸡蛋放在清水中,鸡蛋下沉,然后向清水中慢慢加盐并搅拌,鸡蛋就会慢慢上浮,这说明浮力变大了。学生进一步分析就能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充分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奇有趣的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分组实验却能点燃学生持续探究的热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老师要充分地准备设计好情景和问题,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他们急于想弄明白这是为什么。在学生动手之前一定让他们充分思考和交流,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可以质疑他人的观点。教师这时要在做好引导的同时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和发挥。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的结论,最后还要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成果,共同找出成功可取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不足。例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先播放几个短视频,然后问:“哪些现象是真的?哪些现象是假的?”这样既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又给出了探究要领。学生利用自己准备好的器材塑料瓶盖、针管、两张白纸、纸杯、吸管、乒乓球、一双筷子等等,积极协作、大胆参与、积极快乐地去寻找其中的奥秘,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他们越学越高效,越学越喜欢物理。

(四)充分利用课外实验,让物理从课堂延伸到课下

“物理即生活,处处留心皆物理”“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学习中,我们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再思考、再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渗透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习了浮力后,我们开展了制作密度计的课下小比赛,有的同学用筷子和细铁丝、有的同学用铅笔和橡皮泥……学生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展示,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为了建立高效课堂,我们学校每一个班级都依据学习情况和参与意识的高低划分了学习小组,教学中我们学校的各科都适时地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组内讨论和帮扶,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探究,还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展示和交流,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质疑解惑。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课堂情景的不同,我的做法一般是:

(一)同桌合作:一些简单问题的讨论,或者是需要相互提问,或者是分歧不大的问题,我一般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这样的方式非常灵活,时间利用率高,可以随时展开。

(二)组内合作:当学习任务有难度时,我会利用学案导学,或者用设置问题串的方式对小组讨论进行“导航”,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相互帮扶共同完成任务。同时,我也会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管理带头作用,给他一定的权利,让他合理地划分任务,带领大家共同完成任务。

(三)组间合作:也就是小组展示环节,让小组在全班展示自己探究或讨论的成果。这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充分的大讨论,充分地暴露问题,直到找到最佳方案。小组展示的过程本身,是对小组讨论效果的直接呈现,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督促评价的作用。

(四)师生合作:对小组之间不能解决的或者存在争议的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例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学生刚刚学习了滑动变阻器,对滑动变阻器的分压作用不够了解,因此在小组讨论设计电路时,学生首先选择更换电源的方式来改变电压,而不会选择滑动变阻器,即使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滑动变阻器,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时如果继续让学生小组讨论,也会让大部分学生很迷茫,不知所措,这样就收效甚微。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学生采用滑动变阻器的原因,省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违背了我们的教学理念,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在学生疑而未决处,教师的启发引导就非常关键。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呢?我感觉还是应该从实验入手,结合串联电路的特点来让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的分压作用。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10Ω的电阻接入6V的电路中,电阻两端的电压是多少?两个10Ω的电阻串联接入6V的电路中,其中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是多少?一个10Ω的电阻和一个20Ω的电阻串联后接入6V的电路中,这个10Ω的电阻的两端电压又是多少?10Ω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和前面的一样吗?如果和30Ω的电阻串联呢?这样的话可不可以用一个变化的电阻来改变这个5Ω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呢?到此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滑动变阻器,也明白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情景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习主席说过:“教师的重要性就在于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我很幸福,因为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处在新时代的改革大潮中,我要与时俱进,在课改的路上一直前行、不断成长。

(《山东教育》2019年11月第4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