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理念掌握策略 走进教育3.0时代

发布日期 : 2019-11-1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转变理念掌握策略   走进教育3.0时代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   孙翠莲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果说大纲时代是教育1.0,课程标准时代是教育2.0,那么核心素养时代便是教育3.0,三个时代体现了我国教育理念由知识本位、学科能力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型升级。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理性面对新时代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紧跟时代步伐,正确把握前行方向,主动探寻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的策略。

一、确立目标,突出价值立意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科学合理的目标不仅能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习到丰富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升自身发展的能力,更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放在首要位置。

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的设计中,要结合“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要求,认证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找到与此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1.4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态度”“2.3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于社会,逐步树立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最终确定本课要达成的三维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社会化的含义,懂得社会是个人成长的训练场,应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个人成长;知道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学会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实现作准备。【知识目标】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了解、关心、融入、服务、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愿望。三维目标的科学设定,形成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从而帮助其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二、创设情境,注重体验探究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结合自身以及学生生活实际,创新教学手段,建构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式教学。有位教师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发掘生命的力量”部分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刚刚结束的学校冬季长跑比赛中,李强很有信心拿冠军,结果却连前10名也未进,为此他非常沮丧。假如你是李强,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引导学生慢慢归纳提升,得出结论。

同样是在教授本课,有位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08页的阅读感悟,随后便问:“同学们,文中男孩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吧?那我们应怎样发掘生命的力量,战胜挫折呢?”学生沉思了一会儿没人回答,于是老师要求学生将课本第109页两段内容划下来,严厉地说:“这些内容考试要考到,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快速背过,一会儿检查。”随即学生便哇啦哇啦地背起来,最后是教师提问……很明显,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走进了一个误区———教学即考试,因而他在课堂上关注的是知识的灌输,而非学生的体验、感悟、情感的交流、思维的互动、智慧的碰撞,更谈不上生命的对话。

情境的创设要贯彻“三贴近”原则,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话可说,能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巧设活动,拓宽教学渠道

除教材中编排的教学活动外,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从文化生活和社会现实中选取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热点、焦点问题,设计成一系列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丰富多彩、接近于现实的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思考、总结和升华。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设计的活动有以下常用形式。

新闻播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新闻播报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观察社会的窗户。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搜集素材,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意义、值得深思的话题进行播报,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并与教材知识点结合起来点评、归纳。这种活动形式既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辩论———围绕热点话题、两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例如学生通过辩论“见到老人在马路上摔倒,扶还是不扶”这一话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亲社会行为,传递正能量。

小剧场———让学生自编自演或师生录制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生喜欢看、乐于参与的小情景剧在课堂上展示。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时,有位教师拍摄了一个小短片———“小强的一天”,该短片讲述了“小强”早晨起床与父母交流、出门吃早餐、坐公交车到校、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一起到敬老院当志愿者等系列活动,体现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社会中成长”“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这个小短片既增进了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又为培养其养成亲社会行为态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道德与法治的第二课堂。学校的主题活动(如“我们的节日”“向国旗致敬”“法制进校园”等)、专题讲座(如“关注女生心理健康”“学会正确使用网络”等)、主题班会、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都能同道德与法治找到恰当的连接点。

四、整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于本学科,拘泥于教材,要善于整合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所涉及的点,集结“最能体现本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关键性要素”,不断丰富课程的内涵,以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整合资源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整合教材资源———合理整合教材资源包括整合学科内的资源和跨学科资源。学科内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是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以达到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次和多角度的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跨学科教材资源整合主要是把跟道德与法治学科存在着相互渗透、彼此依存关系的心理健康、历史、语文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整合进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整合乡土资源———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风景区、名胜古迹、博物馆、工业园、大学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人物事迹报告、有专业知识的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讲座等。通过把这些乡土资源引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引导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整合网络资源———网络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对其合理挖掘与整合将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道德与法制课常用的网络资源有视频资料、共享课件、图片、动画、时政评析、理论知识分析、政策法规解读等。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声光电效果使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兴趣。网络上大量的信息,丰富的内容,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又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素养培养我有责,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不遗余力地提升自我,掌握一定的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本质使然,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有的情怀与使命所在。

(《山东教育》2019年10月第41期)

 

 

 

栏目导航 >